美文网首页散文简友广场想法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④之“第一位教师孔子”

《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④之“第一位教师孔子”

作者: 梦凝儿 | 来源:发表于2020-06-26 19:32 被阅读0次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0年-前479年),名丘。其祖先是商王室后裔宋国的贵族。但到孔子出生前家族失去贵族地位,从而迁往鲁国。孔子一生的事迹详见于《史记》的《孔子世家》。孔子年轻时很穷,直到50岁才进入鲁国政府做官。一场政治阴谋被逼下台,从此背井离乡。此后13年到处周游列国,希望寻找机会,实现他的政治、社会改革的理想。至死也没有实现。

    孔子与《六经》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教了大量学生的人。中国第一个私学教师。其思想散见于《论语》中。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孔子时代以前就有《六经》,分别是《诗》、《书》、《礼》、《易》、《春秋》,又叫做“六艺”,是周代封建制前期数百年中贵族教育的基础。

    孔子作为教育家

    《论语·述而》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作为教师他觉得自己的主要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这是一个方面,在另一方面,孔子在解释古代制度和观念时又是从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在讲授经典时又给予经典新的解释,于是便衍生出新的思想。这种以述而作的精神,被后代相传,于是便写出了无数的注疏。如《十三经注疏》。

    正名学说

    关于社会,要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最重要的是实行他所说的正名。就是说,“实”应当与“名”与它规定的含义相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名都有一定的含义,即一类事物的本质。这些事物都应当与这种理想的本质相符,这就是名实相符。

    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有一定的责任与义务。君、臣、父、子都是这样的社会关系的名。负有这些名的人都必须相应的履行他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是孔子的正名学说。

    仁、义

    关于人的德行,孔子强调仁和义。特别是仁。义是事之“宜”,即“应该”,是绝对的命令。仁者爱人,真正爱人的人,是能够履行社会义务的人。所以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特殊的德行,是一切德行的总和。

    忠、恕(实行仁的方法)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时推己及人的肯定方面。孔子称之为“忠”。即“尽己为人”。推己及人的否定方面,孔子称之为“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也就是“仁之方”(实行仁的方法)

    忠恕之道就是仁道,行忠恕就是行仁。行仁就必须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与义务。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与终结。

    知命

    “无所为而为”,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任何考虑。

    天命,天的命令或天意。它被看做一种有目的的力量。但是后来的儒家,就把命只当做整个宇宙的一切存在的条件和力量。所以我们能够做的,莫过于一心一意地尽力去做我们知道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而不计成败。这样做,就是“知命”。要做儒家所说的君子,知命是一个重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孔子的一生正是这种学说的践行者。他生在动乱时代,却周游列国,竭力改革。宣传自己的政治思想,逢人必谈。虽然努力都是枉费,可他从不气馁。明知不会成功,他仍继续努力。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永不会患得患失,因而永远快乐。所以,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的精神修养发展过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孔子所说的学,是“志于道”。我们现在所说的“学”,是指增加知识;但是“道”却是我们用来提高精神境界的真理。

    孔子说“志于礼”、“不知礼,无以立”。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时候懂得了礼,言行都很得当。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孔子在各个时代有着不同的评价。本是普通教师,在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公元前2世纪,地位更加提高,被认为是人群中活着的神。汉朝中期,儒家可以称作宗教。公元1世纪,有比较理性主义特色的儒家人开始占上风,“至圣先师”的地位任然很高。19世纪末,孔子受天命为王的说法又短暂复活。民国建立后,声望逐渐下降到“至圣先师”以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④之“第一位教师孔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yoyf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