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娃的饭吃了一半,我们喊停了,原因是上课要迟到了。
其实,在看他每一勺只有两三粒,一嚼饭要嚼20秒以上时,我真是有点着急了,忍不住道:“娃,你可以每一勺都装满吗?”他听罢,下一勺舀了半勺,咀嚼了15秒,但是再下一勺又恢复到原状了。我看了眼时间,告诉他只有5分钟的吃饭时间了,他爸也提醒道:今天早上有课,如果到时间了还没吃完,我们只能停了。
结果是,饭还剩半碗的时候,他爸平静地收走了他的碗,让他去卫生间洗漱。
上学路上,我问他:娃,炒饭是你最爱吃的,为什么今天早上吃得这么慢呢?妈妈看得好着急啊,怕你上学前来不及吃饱。
娃撇撇嘴道:哎,你们两个催得跟连珠炮似的,我太有压力了。
呃……我当时心里咯噔,自觉和他爸并没有“连珠炮”,提醒的时候情绪也很平静,他竟然把吃饭慢的原因都归在别人身上,这样也太缺乏自省了吧,于是立马反驳道:“唉,你吃饭慢,不从自身找原因,还把原因都归在其他人身上,你这样不对哦。”他一边坏笑一边说:“就是你们的原因啊。”
我突然意识到再“讨论”下去就是“扯皮”了,因为一开始我“谈话”的方向就错了。
因为吃饭慢而赶不及在上学前吃饱,是他承担的自然后果,但即便是“自然后果”,当下没吃饱的情况恐怕还是让他心里有点不爽的,此时父母略带质疑的提问,会让他立马起“心里防御”,为了让自己“心里好过一点”,就“转嫁矛盾”,把“吃得慢”“没吃饱”的责任归咎在别人身上,这样自己就不用为自己承担这份责任了,让他心里上减轻了压力,但问题是,这样的思维方式,无益于他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
所以,很多时候,即便是在“修行”的道路上,我还是会不自觉地“陷入”过往的思维中。我们说,发现孩子有需要改进的行为,首先是启动“五大信念”,信任和接纳孩子,以爱的链接为前提,这样才能更好地能促进孩子自己去反思而不是急着找“借口”或撇清自己的责任。
换句话说,如果孩子总是在找借口,总是把原因向外看,很有可能是因为觉得“承认是自己的责任会不安全”,而这种思维模式久而久之后,就会形成习惯,一有问题,就把责任推向外。
其实,下次碰到这样的情况,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几点之前要出门,离出门的这些时间里,我们要做完哪些事,每件事在哪个时间节点前要完成”,期间可以提醒一次,但是不要多提醒,一来可能真的和娃说的那样“老提醒,特别有压力”,反而让他心生抵触;二来,我们的反复提醒也会让他觉得,“准时出门”是我们的责任,为了让他配合我们而不得不逼他提高速度。这样他就自然地把所有的“不爽”“不对”都归咎在外部原因上,因为从意识上他就没觉得这是他应该承担的责任。
再则,如果发生因为时间不够而“来不及吃饭”或者其他来不及做的事时,父母要对此淡定,至少要表现得比孩子更平静,如果你表现得比孩子更重视、更紧张,比如着急地对他说“你看看,吃得慢,来不及吃,要饿肚子了吧”,那孩子又会觉得“不能吃饱”是你对他的惩罚,而不是因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结果,把自己“饿肚子“的原因归咎在你,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所以,当和孩子约定好的事,他因为自己没完全遵守而产生了自然结果,父母不要强调这个“结果”和它产生的原因,用平常心看待,如果孩子抱怨“都没吃饱”“都来不及吃”,我们可以表示同理,但不含责备,比如对他说:“嗯,你没来得及吃完饭,我也很遗憾,但我们现在真的要出门了,相信你能挺过这个早上。”然后,平静地该干嘛干嘛。
孩子的成长,时刻都在和外界交互,他们通过外界的反应来不断地调整自己。 我们的平静、有节制,情绪稳定的应对,会有助于孩子更好地“向内看”,内省和学会自我改善。
当然,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和孩子都是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不可能用不犯错,但每一次的挑战、错误,都是帮助我们觉察、反省和改善的机会。
有需要改善的地方,才有成长的空间。
所以,别怕犯错,也别为自己犯的错自责、担心。因为改善了,便又是成长了一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