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课上,老师说到在克林顿时期m国2000教育法案里开始提及formative和summative两种学生评价。这个词汇真是很漂亮内涵也很好的一组,把学业评价一事儿讲得很清楚,也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分为最终的终结性评价和过程中的业绩形成性的评价。真是理想全面的全维度考量的视角啊!据说今天我们言必说形成、增量这种评价常用词汇,大抵来自于这个法案宣称的这两种说法。
听完,我对这个formative有些深入思考活动,不由得一番想象。尤其是暗暗佩服这种对于过程性发展中的事务的考量视角真的是值得在众多工作生活场景中需要借鉴使用,因为现实当中很多时候我们正是忽略掉了它。比如我们在追求一个事情成功的时候,往往是紧盯结果在哪里,我们怎么尽快去到那里,最好没有过程,一步到位皆大欢喜。我们不喜欢过程,也不重视过程,在只想着结果是最重要的,而没有好结果一定都是徒劳。再比如,我们在安排自己的生活空间时,常需确定衣柜来收纳我们的衣物,这时候更多我们会打量衣服的两种状态,一种是整齐叠放的干净衣物,一种是待洗的脏衣服这种状态,常常忽略掉还有一种状态就是在干净衣物和换洗衣服之间的时候怎么安放。有人说这种状态下的收纳挂衣架一放就好,但事实往往并不这么简单。此种小尴尬还体现在厨房的布局规划里,我们把灶台和案板水池这些厨房必备物品第一时间布局好了,但是忽略我们厨房在使用中的状态的察觉,会在启用灶台开火时却发现舀那碗稀饭或者烧的菜,竟然没地方可放。厨房再大竟然没留够一个处于动态使用中的厨房操作空间。确实我们生活和工作中有很多时候对过程性的考量不足,都会导致这种被动局面。这是怎么回事呢?
我想这是一种思维的惯性,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事物的察觉往往是看见了静止中的状态,而对于动态调整中的事物虽然也敏感,但往往不把它确定为一个常态的量,潜意识认为这种状态是稍纵即逝,不用专门拿出精力响应的一种状态。但其实理性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种过程中的或者说是一种事物形成中的的状态却常常是最常态的存在,或者说是事物事态呈现时间最长的就是未完成的一种样貌,而我们注意力的选择性却推动我们自然而然落到了看见起点与终端,无意识地忽略掉了持续时间最长的过程环节。
对过程性的重视,意味着培植一种动态察觉的思维,在事物仍处于过程中的时候就充分打量、科学应对、全面扶植,做出足够的做为,则结果是自然而然的生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