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土壤
土和未来,都在脚下。土壤与文学是生生相惜的,遑论乡土小说。我总觉得我对你的爱很美,我愿做你菩提树下的土壤。
1
《呼兰河传》萧红
——小城故事,国民灵魂的挽唱

本书一、二章是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
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
前一二章,不可谓需要沉寂的耐心,越是细看,越有种种沉淀,后面的章节让我蓦地想到幼时祖母曾如晚风苦诉的种种旧时代的哀恸,其对生命的漠视较之《生死场》更郁卒,写得那么轻、却那么沉重。
团圆媳妇的悲惨是肉体上所遭受的,她婆婆封建精神的麻木、迷信,已经是无可救药的定性了,但我虽很悲凉但并没有特别震痛,在王蒙的《这边风景》里中央的文件被边疆人民因一些旧地主和人渣的教唆而引向错误的方向,使得百姓误以为真、影响了民族团结,反而误陷了真正做贡献的人、这种无法明辨是非的场面让我很心痛,但就如我会遇到祖父和冯歪嘴子这样善良的人一样,这世界总是充满善意的!
较之然那些充满童趣的描写让我满心欢喜,忆起我儿时祖母慈爱目光里的娇嗔淘气。

2
《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为玉而生,为玉而死”

《穆斯林的葬礼》有关“玉”的篇章,看似写了“玉”的经历,实则是对主人公韩子奇一生的提炼。
精心准备的览玉盛会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一代“玉王”,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玉的世界,甚至抛妻别子、抛家舍业去英国,甚至为此放弃自己的爱情。
临死之前他才顿悟:原来他痴迷了一生,被玉所驱使,那些“玉”不属于任何人,他同以往的爱玉人一样,只不过是“玉”的暂时守护者,“玉”最终还是要从他们手中流失。
小说正是通过对玉的意象探寻,提炼出一种高洁幽深的生命意识。
就小说的情节来讲,民族色彩比较重,霍达是回族人嘛。这种家庭的矛盾归根结底是人性、是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被扭曲的人性,造就了一家子的悲剧。这里面的家族变迁史还是不如《百年孤独》来得更有历史沧桑感,这里面的爱情是不如《霍乱时期的爱情》来得更有沉淀。
3
《白银时代》王小波
——致敬反乌托邦

《时代三部曲》之二
《白银时代》里一道热力学的谜语揭示了乌托邦世界的最根本的性质——“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这一谜语在小说中被重复了多次。
在小说的第四节,“我”揭出谜底:老师说的是热寂之后。“在热寂之后整个宇宙会同此凉热,就如一个银元宝”,世界就成了一块银子,“在一块银子上,绝不会有一块地方比另一块更热”。
这个答案正是乌托邦世界的一个最形象的比喻——乌托邦世界正是一个没有差别,也不允许存在差别的世界。热寂,意味着世界归于同一。换句话说,和白银时代一样,乌托邦完美的背后其实意味着大一统。而一个社会要达到这样,唯有通过极权与专制。
现实与虚拟时空的戏剧性冲突,让我咬文嚼字地读了很久,很难串联起自我理解的逻辑,但可以深切感受那股人性的压抑、真真是将乌托邦的美好一股脑如摧拉枯朽在白银世界里。
王小波在《未来世界》序言中说:“我喜欢奥威尔和卡尔维诺,这可能因为,我在写作时,也讨厌受真实逻辑的控制,更讨厌现实生活中索然无味的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