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沉醉在《娑萨朗》的最后一本书里,真舍不得放下。那就借用它,做一做“放下”的功课,放一段时间再来慢慢品。
“觉”里有许多值得再反复“察”,“真心”里有许多值得再反复“咏叹”的东西,哪怕是最初爱与最后的爱,也有许多值得再反复“爱”的东西……
好书绝对不能只读一次,我的目标是至少读十次,最好是每年能读2—3次。以前没有这份心,但是遇到雪师的书之后,我觉得智慧与爱在里面不断地叠加,每隔一段时间,结合实际生活就会有新的感悟。
学—习—学,是既简单又高效的闭环。如果能结合学习五环法去深入自性,效果会更好。我可以把里面的大小故事改写成短篇小说,或者当故事讲给大小朋友们听,亦或者把里面的一些文化的东西单独编辑成类似于《世界是调心的道具》的书……
《娑萨朗》是智慧的宝库,是爱的发源地,是宇宙间的大道,是每个人的娑萨朗净土。如果能拍摄成电影/电视剧,类似于《千与千寻》,或《老子传奇》,受益面一定会更广。
文化要走向世界,不能只局限于书本,最好能够用易于传播的方式去链接更多的人。能够静下心来读书的人有限,若拍成电影,观众比读者多几千倍几万倍。并不是说非要它迎合市场,而是让文化有更多的展示性。
雪漠老师为什么要学英语?为什么要出国?为什么总是走在时代的前沿……就是在不拘一格的传播文化,以便利益更多的人。
雪漠文化可以改心改命,可以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然,雪师只希望大家能够把他当成一个作家,不要用其他的身份来煎烤他。这样的“纯真”是现象级的,许多作家恨不得往自己身上多套几层身份,而且雪师总是做着减法。
雪漠老师说他好想呆在一个地方安静地读书,像以前闭关一样。但这样的“清福”难得再现了,因为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文化传播都需要他。可老师并没有因为这样而放弃过阅读和写作,因为他总能在真心状态下极度专注地做自己。
“大师可以朦胧,但从不晦涩”。读雪沫老师的文字连“朦胧”都没有,晦涩就更不可能了。因为从自性里流出来的真心文字,不可能有屏障,也不可能有保护膜。哪怕是诗歌,也从来没有“故弄玄虚”,总是极其质朴又极其智慧让人“觉醒”。
“觉”时时刻刻都伴随着我们,其目的就是让我们早点醒过来,真真实实地活在当下。但很多人把“幻”当成了“觉”,在颠倒梦想中变成了不得已的“欢喜郎”。表面上看起来【好欢喜】,实际上苦不堪言。
明空老师在11月5号的读书会上哽咽着说:“因为它在关键的时候 ,可以救你。”
我的眼泪一下子就涌出来了,真的,雪漠老师的文字救了我千千万万遍。从前,我的内在战争一旦爆发,总是不可收拾。哪怕过了很久的事儿,想起来还是耿耿于怀,总觉得自己不可饶恕。但是现在,我几乎不发动内战,更不会去恋战,一直把“静净清明”记在心里,去慢慢观它、调它、净化它。
“我两个朋友总是半夜哭着要我去安慰她,你身上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儿,看来人还是要多读书啊!”朋友这样说。
因为我逐渐在心里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娑萨朗,它正在告别娑婆、告别无事生非、告别种种梦境、告别小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