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奶奶曾经生活在比较富有的商贾人家,奶奶的父亲在山西一带经商。过去未出嫁的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未上过学的奶奶却懂得非常多,在我小时候,常常像讲故事一样,讲她一生许许多多的经历。讲得最多的是如何让一家人吃饱饭。
奶奶因为小时后落下了眼疾,婚姻也是很坎坷。奶奶嫁给爷爷时,爷爷已有过两次婚姻,两个前奶奶都是因病去世,爷爷的父母也不在世了,爷爷与仅有的一个女儿相依为命。在他们结婚的一个月后,爷爷出走了,后来听说是被抓壮丁充兵了。
爷爷一走多年,缠着小脚的奶奶,带着先房的女儿艰难的生活着。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摇着轱辘井浇地,牵着庞大的牲口犁地。几十亩地都是她一人张罗,那会地薄,没什么收成,辛苦劳作也仅仅能维持娘俩的生活。
爷爷回来后,有了劳动力,奶奶的日子好过点了。在年三十的一天,我的大伯父出生了,出生的第二天,族里分了几斤核桃,也有大伯的份。这个事奶奶念叨了一辈子,说她的孩子是带着口粮出生的。
奶奶有个女儿在四岁那年夭折了。奶奶平静略带心酸地说,你那姑姑是发高烧走的,最后说了句,“妈妈,我渴,想喝水”。还有我那个先房的大姑,也是发高烧走的,是奶奶一辈子的心痛。陪她走过最艰难日子的大姑是在十八岁那年去世的。已经说好婆家了,也置办好嫁妆了,一场高烧要了花季少女的命。那时候医疗落后,家庭贫困,真是看谁的命大,村子里哪家没有夭折的孩子,太常见了。

生产队吃食堂的时候,一大家子人分了点小米稀饭,根本不够吃。奶奶从地里挖点野菜,和着小米稀饭煮一煮,每人喝一碗垫垫肚子。爷爷在生产队的饲养室铡草,冬天铡的是麦秆,麦秆上有遗留的麦粒,爷爷每天能弄上一小把,装进上衣口袋悄悄揣回家。到了年底,竟然攒了一小袋子。奶奶用石槽碾子碾了,全家过了个有粮吃的年。
奶奶自有一套过日子的经验,“长计划,短安排”,这是奶奶经常给我说的一句话。她说一家人要吃饭,如果安排不好要出人命的。
承包责任制后,各家的日子能好了点,但也要粗细粮搭配着吃。有一年红薯大丰收,家家户户晒红薯干,晚上擦片白天晒,树上房顶上到处都是。磨成粉的红薯,可以做红薯面,红薯削削,红薯饸络,反正是变着花样吃。
由于粮食短缺,家里的粮油都是奶奶一手掌管,奶奶管理很严格。每次做饭前,几个儿媳根据吃饭人的多少领取相应的面粉、馒头、菜油,不能多领。奶奶说这些话时,叹息到,我也没办法,我不能让大家吃了上顿没下顿。

陕西人爱吃馒头,一个冷馒头就着蒜瓣或着一个蘸着盐的青椒,吃得出大餐的香。玉米面馒头现在人是调剂着吃,觉得好吃,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天吃玉米面馒头的人可不这么认为。《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安他爸孙玉厚,吃白面馒头时的小心,欣喜,满足,实实在在发生在我身边。我的邻居在拿到白面馒头时,狠狠地边打边说,你这些年去哪儿了,想死我了。
我们那边过去有个风俗,逢年过节,相互都会送馒头,各式花样,有大馍、花卷、油角角等等。油角角就五香馅的包子,馅是用生油、盐、面粉、花椒面混合而成。村里人讲究吃女儿家的大馍,所谓的大馍就是用一大块面,两边搓细点中间大,像个梭子,然后将两边拢起交叉。大馍讲究大,出嫁的女儿要用两个大草笼装着回娘家拜年。这些风俗大概缘于没粮吃的年代,现在都没有了。
爷爷去世是1982年,家里不缺粮食了,其他副食品还是很少。爷爷临走那几天,念叨着想吃点心(水晶饼),几个儿女到处找,终于在一户人家找到一块点心,满足了爷爷的心愿。
这些陈年旧事,奶奶一遍遍讲给我听,是她一生走过的路。今天写下来,纪念我逝去的奶奶。

网友评论
好在现在生活好了,孩子们少受罪了,生命有保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