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母都是1965年出生的。那个年代的旧中国,贫穷,落后,尤其是农村。
我的外祖父是农村里的干部,有几亩农田,在村里算是条件比较好的。我的母亲,在读中学的时候,真可谓是大名鼎鼎。她那时候是学校里的校花一朵,学习优秀,尤其是打乒乓球特别厉害。听她说,读高中的时候,她一直是全校第一,不论是学习,还是打乒乓球。可惜她贪玩,羡慕别人穿漂亮衣服,戴金戒指。高考她落榜了,后来又放弃了复读。
我的祖父三十多岁就意外身故了。祖母在农村一所小学里教书,日子过得很艰难。我的父亲读书不行,初中毕业就没上学了。但是他写得一手好字,而且擅长画画。毕业以后,他在镇血防医院做事。
他们没有谈过恋爱,生活也没有太多交集。这样的两个人能走到一起,完全是由于旧中国的古老的传统——娃娃亲。他们是指腹为婚的。
那天,父亲亲自到外祖父家里去提亲,却被母亲泼了瓢冷水。父亲着急了,不知所措。他立刻就想到了祖母——他的母亲。他赶紧跑回家里找祖母,为他想想办法。于是祖母和他一道去了外祖父家里。祖母说,他们俩结婚,可以为他们俩在镇上买一套房子,打制一套木质家具。在祖母和外祖母的轮番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了。
婚后两年就生下了我和弟弟。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很严重。我家后面隔着一条河就是镇中心医院的后门。我经常听到有婴儿的啼哭声,应该是被遗弃的女婴吧。生了两个儿子,岂不是天大的喜事!可是父母却愁眉紧锁,因为家庭不堪重负。
父母经常吵架,原因总离不开“钱”字。
那时候,计划生育抓得严,生二胎要罚五百块钱。这可不是小数字,虽然现在吃顿饭少则上千。有一回被逼急了,父亲差点把弟弟给摔死。后来母亲把弟弟藏到了农村外祖母家里,躲过了计划生育这一节。
迫于生计,父亲学了瓦工的手艺。听说做瓦工吃香,可是真正做了以后,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每次做完事,工钱总是结不到手,或者是只拿到一部分。没办法,母亲也跟着父亲去做小工,想多赚些钱。那做活的地方,漫天灰尘,呼吸都困难。做了一段时间,母亲脸部染上了皮肤病,痒得难忍。四处求医,无果。落了个终身不治之症。
俗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为了家庭生计,无奈母亲也得四处奔波,抛头露面。
父亲和母亲很少交流,他们说话总是不在一个频率上。说不到二句话,就吵起来了。吵到最后,母亲总是说,“要不是舍不得两个儿子,我早就离开这个家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0226746/6f411f86924911cf.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