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叫《2018,为何如此艰难》,虽然文章已经被封禁,但是里面讲了很多血琳琳的案例。
“ 2018年,身在投行的金领小王感慨,仿佛身边所有的朋友,不论是企业主还是公司高管,无论是自由职业者还是基金经理,都集体陷入一个怪圈:穷忙,越忙越‘穷’。”
“ 西安的机械加工厂老板于总,不再耗费大量时间去听各种互联网思维的培训课程,也不再天天应付各种企业家组织的酒局。而是把精力重新放回工厂管理,狠抓订单质量,优化内部流程。”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现在比以前更加焦虑了。焦虑着焦虑着,可能就四处找事情做,用看起来很厉害的东西来弥补自己的内心,有些人就盲目地抓瞎。
但是往往到了后面才发现,与其听别人讲各种东西,美其名曰地去参会、听课、学习,倒不如自己直接上手实操,回归本真来的更快。
为什么我不鼓励大家去参会?一个是大多数会没什么价值;二是有价值的会,到现场未必是最佳选择。
什么样的会没必要参加?
1 规模越大的会可能越没有价值。每家公司办会都想办千人大会,声势浩大,体面,有行业影响力,但规模越大,体验越差。我经常看到我的朋友圈有人转发一些行业讨论会、某类人群年终聚会,很多同学趋之若鹜,但真正能学到很多东西的人却不多,都是来看热闹的。
2 规模大的会,为了压住场子,往往会请很多嘉宾演讲,上午下午就那么点时间,通常一个人讲 20 分钟,讲的人刚热完身,就结束了。
就11月很有名的一次互联网人的聚会来说,在一些嘉宾上台演讲的时候,场下的同学认为嘉宾讲的都是大家都知道的东西,没有让下面的观众有参与感,体验也不好,感觉他来了就是来打广告的,纷纷在群内吐槽。
3 规模大的会,听得人越多,你越要镇住场子就越要讲更“大”的东西,讲得东西越“大”,时间又短,就越讲不出东西来。结果,很多同学刚刚开始反应过来,演讲就结束了,搞的大家还停留在比较浅层的面上。
4 规模越大的会,场地资金、会场布置、人力成本等就越高,主办方为了成本,就得请一些“赞助型嘉宾”,什么是“赞助型嘉宾”?就是我给你10万,你让我上台讲 30 分钟,一般就是来给公司做公关的。
5 规模越大的会,请的咖位越大,咖位越大的人,往往越不认真准备内容,除非是品控做得非常严格的主办方,否则真没多大营养。你觉得那些嘉宾们真的会好好准备内容吗?显然不是。很多嘉宾会把在别处已经讲过很多次的内容再次拿到这里讲,因为这样节省成本,老酒装新瓶的案例比比皆是。
6 免费的会,少参加。折腾个会,花不少钱的,它能让你免费进,这显然就不合理,主办方一定从别的角度让你付出更多的成本,这个成本可是另外的钱,也可能不是钱。
7 大部分产品发布会,没必要参加,等产品出来直接去线下门店体验就好。除非本身就是为了去热闹一下,比如现场听老罗精神一下,接受一些情怀的洗礼。
8 想借参会拓展人脉,没必要。参会人太多,你基本没有机会跟人有真正的沟通,除了搜刮一大堆名片,没别的。那些名片仍在家里,也没啥用。你加上别人的微信,又有多少用?存在微信里的只是联系人,不要傻傻地以为那是你的人脉,更不要去炫耀。
好的会,也有很多比去现场性价比更高的方法:
1 你可以看直播。
主办方好不容易办个会,耗费这么多资源,它当然希望最大程度传播,所以一般都会有各种形式的直播。
2 你可以等会后的报道、干货集锦。
比如罗辑思维跨年演讲,比如新榜大会,这些会确实都很好,这些越好的会,主办方越会想办法把干货沉淀下来,而且越好的会,会后出报道、干货的质量和速度也越高,速度慢的第二天也出来了,很多都是当天出,甚至讲完几个小时就出。
这种情况,有时候线上的体验比线下还好,你有更多的时间去总结、整理、吸收,而且还可以多次进行,更加灵活方便。
参会的成本太高,主要是时间成本,前期打听票、买票,当天的交通时间成本,来回路上的时间太耗,有些还是跨城市参加,一下搭上两三天,会场若你不是在前排的话,体验也是很糟的。
哪些会值得参加?
1 人数少一点的,内容品控严格的会。
2 更垂直的会,就某一个话题进行线下讨论的会,别老想搞个大行业、大主题。
3 定向邀请你去的小型闭门讨论会,这种参与感强,也能真的结交一些同好,这种场合结交的朋友才是你的人脉。
4 线上体验无法很好替代的会,比如一些硬件展会,现场感受产品体验很好。
5 付费的培训会,睁大眼睛还是能找到一些好的。一般这种,价格不太便宜,参与人数少,主办方还是能提供很好的课程和服务的,报名前看主办方口碑,看讲师配置,再重点看课程大纲。
总之,不要为了参会而参会,选择性价比更高,效率更高的学习方式。多实干,多将知识运用起来,不要只是停留在精美的笔记本和脑图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