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土话‖这些词语这样写

土话‖这些词语这样写

作者: 晓读陈记 | 来源:发表于2024-03-11 23:11 被阅读0次

    口语因为普遍停留在口头上,往往导致要想书写时却不知如何写,于是便随便找个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即使普通话(北方话)书面语和口语十分接近,写别字的现象也不少,南方方言就更甚了。

    今天列举的几个台州方言词语,很多人都会写错,之前都单独写过,现在集在一起再细述如下:

    一、是“水涎”不是“水潺”

    这种鱼很常见,有些地方称作豆腐鱼,学名叫龙头鱼。但在本地酒店或食堂的菜单上,龙头鱼都写作“水潺”,但我觉得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水涎”。

    龙头鱼(Bombay duck),灯笼鱼目,龙头鱼科,学名Harpadon nehereus;分布于太平洋、印度北部的河口,为沿海中、下层鱼类,是中国沿海常见食用鱼类。体长达41公分(16吋),色暗,淡灰色或褐色,具黑色细点。口大、前位,尾鳍叉形,胸鳍及腹鳍大。本属有几个近缘种分布于从非洲到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

    水涎

    可能因为“涎”字普通话读作xián,而本地人都叫这种鱼为“水sai”,所以都不会想到是“涎”这个字吧。其实,“潺”字普通话读作chán,而“潺”的方言读法是“cai”不是“sai”。估计因为“涎”字的意思为唾沫,大家下意识里排斥这个字,所以都将错就错地都写作“水潺”吧。

    涎(xián):唾沫,口水:垂涎三尺。流涎。涎沫。

    唾沫在我们台州方言里叫“涎唾”,读如“saitu”。“水涎”这种鱼刚出水时还是不那么软的,俗语叫“两头翘”,可出水时间久了,便会变得软如唾沫。故我们的方言里有“软涎”一词,翻译成普通话,大概就是“软绵绵”的意思。

    看来,方言的称呼还是比较形象直观的。

    其实,用“涎”来命名鱼的名字也没有什么好忌讳的。做香水的大名鼎鼎的“龙涎香”,不就是抹香鲸的分泌物吗?况且“水涎”并不是什么分泌物,只是有这个名字而已。

    在我们当地,有制作咸鱼干的习俗,咸鱼干分为“鲞”和“鮳”两种。虽然两者都是指剖开晒干的鱼,但因为鱼的品种不一样,因此有着高下之分。“鮳”一般指小型鱼类干制食品,都是些价格低廉的鱼种,所以台州本地有“有鲞不吃鮳”的俗语。而在我们这里非常普遍的“龙头鮳”,就是水涎制作的。

    龙头鮳

    二、是“塞夹”不是“杀甲”

    临海方言把厉害叫“杀甲”,两个字都是入音,确实显得杀气腾腾。但是不是这2个字呢?虽然1989年版《临海县志》是这样写的,但我总有疑问。因为这个词并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偏中性的。而且,这册志书里的一些方言词,都只是表音的,很多都不是正确的写法。比如小男孩,志书里就写作“西老”,明显应该写作“细佬”。

    西老:小男孩

    杀甲:厉害

    1989年版《临海县志》:第八编《社会》-第三章《方言》-第三节《临海话的词语》

    方言如果没有文字记载,久了的确会变得如外国语言,若再自创文字或采取拉丁化的拼音文字,如韩国和越南,就真的成为异国文字了。就如广州人把厉害叫“塞垒(seilei)”,写成汉字应该是“犀利”,若时间久了,谁能确定今后书写出来的会是准确的汉字呢?

    那到底临海话里的这两个字应该如何写呢?先来说说古代一种很厉害的刑具,就是将犯人的十指夹起来的那种东西。这种刑具的书面语是拶子[zǎn zi],旧时夹手指的刑具。

    拶子也叫拶指或拶夹,是一种专门用来夹手指的刑具,多用于拷讯女性。由五根圆木组成,各长七寸,径围各四分五厘,用绳子穿连小圆木套入手指,用力收紧绳子圆木就会紧夹手指,使人痛苦不堪。

    拶子给人带来的痛苦最难熬,因为它摧残的是十指连心的手。一般认为这种刑具产生于隋唐以后,在明清两代被公开广泛使用。司法酷吏尤其喜欢用这种手段逼供,明朝名臣杨涟、左光斗都是饱尝拶指酷刑之后,才给铁锁链套在颈上活生生拉死的。

    塞夹

    古时此类刑具不光有夹手指的,也有夹乳房的乳夹,同样十分的厉害。

    乳夹,一种专用于女犯的刑具。用两条木棒贯绳制作而成,施刑时将乳夹上的两条木棒夹在女犯的双乳上,行刑人只要提绳收夹,女犯的乳房就会被木棍夹紧,受到此刑的妇女,由于被夹后的乳房失去血脉,轻者会使乳房变成死肉而烂掉,重者则会把女犯的乳房夹掉,非常残忍。

    乳夹,一种专用于女犯的刑具

    将十指或乳房塞进去狠很地夹起来,厉害不厉害?想想就让人害怕。那么,似乎应该写作“塞夹”了。

    去网上查了一下,不只有台州人这样说:

    不只是台州,其他地方也有,比如新昌也说“煞甲”,宁波也说“撒噶”“煞格”,苏州也有相似说法叫“煞克(萨课)。——林大岳《也来说说“煞甲”

    ——临海新闻网

    看读音,应该都是“塞夹”。


    三、是“柴叭花”不是“柴爿花”

    春天到了,我们本地山上的杜鹃花也开了。

    我们临海人不将山上的杜鹃花叫做映山红,大概是因为长得较稀疏,不像其他地区的那样漫山长遍,似乎将山都映红了。

    我们本地将山上的杜鹃花称为“柴爿花”,我以前一直认为就是这么写的。因为这种花老了之后,枝干虬结如烧火的柴爿,也是做树桩盆景的好东西。

    不过,我一次看到江湖夜雨写的书,才发现正确写法应该是“柴叭花”。书里说的非常明白:

    有些地方的山民把杜鹃花叫柴叭花,因为在他们觉得杜鹃花有点像喇叭花,又能当作柴烧。

    ——《如随啼鸟识花情》

    柴叭花

    另见绍兴网-绍兴日报的《长寿村的“年轻态”》一文中亦写到:

    新昌县城南乡琅珂村……山顶的大岩岗有成片成片野生的杜鹃花,俗称柴叭花,每到春季,红艳艳的非常美丽。……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从2015年起,村里每年春季举办长寿岭柴叭花节。

    杜鹃花品种很多,据说目前全世界约有800多种,中国占了近500种。中国是杜鹃花的发祥地,早在公元400多年就有关于杜鹃花的记载,17世纪末,杜鹃花被引种到欧洲。杜鹃花还是尼泊尔的国花。

    杜鹃花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的通称,多为常绿或落叶灌木,但乔木或匍匐、附生种也有,比较少见。杜鹃花历史悠久,起源于中生代白垩纪(距今约6700万年),曾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由于受第三纪干旱和第四纪冰川的侵袭,仅亚洲东部保存较为完好。杜鹃花花色绚烂、花形优美,被白居易赞为:“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故杜鹃有“花中西施”之美誉。

    “柴叭花”一般在清明节左右盛开,所以清明上坟时,采“柴叭花”也就成为我们本地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

    虽说乔木比较少见,不过天台的华顶山上,有一种称做云锦杜鹃花的,却是高大的乔木。“柴叭花”是灌木,它的花大红色。华顶杜鹃花大如碗,色呈粉红。

    云锦杜鹃

    云锦杜鹃,常绿灌木或小乔木,高3-12米,花期4-5月,生于海拔620-2000米的山脊阳处或林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土话‖这些词语这样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es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