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介绍,87年生人属兔狮子座,济南本地人士,喜欢读书,健身。过往的人生从事过比较多的职业比如发传单、厨房打杂、厕所清洁工、工地搬砖、健身房教练、会籍、店长、户外广告销售、法官助理还有几次的创业。其中个人比较经典的故事是九次参加法律职业资格考试才通过考试,另外就是有两次死里逃生的经历,还有自这份工作前已经有八年的时间没上过班。
言归正传,我们开始今天的话题。
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情让大家觉得遥不可及,甚至想都不敢想。比如,登上珠穆朗玛峰(以下简称“珠峰”)、获得奥运冠军、获得诺贝尔奖和成为亿万富翁(美金)。但是,如果一定要给这四件事的难度排序,结果会很有趣。
我问过身边不少朋友这个问题,发现大家认为这四件事从易到难分别是成为亿万富翁、登上珠峰、获得奥运冠军和获得诺贝尔奖。换句话说,我身边的朋友们大多认为,相对于其他一件事,成为亿万富翁还算简单的。有意思的是,这个判断和、直实情况相去甚远,我们不妨来看一下真实的数据。
全世界有多少亿万富翁呢?截至2021年,只有2000多人、如果算上历史上的亿万富翁,大约能达到3000多人。而截至2019年,登上过珠峰的人就已经超过了7000人,远远超过亿万富翁的人数。奥运冠军就更多了,最近的几届奥运会,每一届都会产生大概1000位冠军一虽然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只有300多个,但其中包括足球、篮球等团体项目,所以金牌获得者的人数其实远超这个数字。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数是最少的,100多年下来还不到1000人。不过,如果考虑到投身于科学和文学事业的人本身就远远少于投身于商业的人,那么商业从业者成为亿万富翁的概率,可能还要小于学者、作家获得诺贝尔奖的概率。
很多朋友其实远远低估了成为亿万富翁的难度。那么,为什么大家会低估这件事的难度呢?因为这里面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一个目标是否容易达成,要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单一标准的目标是容易达成的,如果这个标准能够量化,那就更容易了。相反,如果一个目标的实现,是由全方位的多项因素决定的,甚至每个方面都未必有统一的衡量标准,那它达成难度就非常高。通俗易懂的讲,在如今这个做什么都习惯用科学去证实、用数字、大数据衡量的时代,我们更看重的是那些看得见的能够用数字去衡量的东西。
我们前面说的四件事里,获得奥运冠军这个目标应该是最明确、最容易量化衡量的。一名运动员百米跑了10秒还是9.9秒,这是清清楚楚的事实。而且,在培养出一名奥运冠军这件事上,世界上有大量有经验的教练。按照他们的方式训练、饮食、休息,运动员的成绩是可以得到稳定提升的。同理,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一门乐器,只要认真努力,练习不打折扣,一个人进步的速度是非常明显且稳定的。
但是,登上珠峰这件事就要复杂很多了,因为它需要的不仅仅是单一技能。各方面的配合尤其天气等偶然因素都会产生影响(攀登者这部电影登山者失败的原因便是极端恶劣天气)。因此在21世纪之前,能够登顶珠峰的人并不多。但是到了今天,登珠峰已经被分解成一套常规动作甚至定制的商业服务项目了。
我们再来看获得诺贝尔奖,这件事的难度又陡然增加了很多。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对于一项之前尚未有人完成的研究不存在一个套路让人去模仿。且不说目标不清楚,就连应该选择哪个课题、在哪个方向努力,都是不确定的。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研究者的水平也不可能简单地用量化指标来衡量。一个研究课题能否完成,考验的是科学家的综合素质;而这个课题能产生多大的影响,常常要几十年之后才知道,学者在做研究的时候并不能预测。比较起来你会发现,预测奥运冠军这件事不太难,但要预测诺贝尔奖获得者就不容易了。
最后我们来看成为亿万富翁这件事。这里不考虑那些通过继承财产摸彩票成为亿万富翁的人,仅看那些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这个目标的人。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创业者,还有一些是职业经理人。而创业这件事,就是典型的复杂且没有统一标准的事情,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在如今法律制度健全而不通过非法手段获利的前提下创业维艰,比如税收及其他政策下一个人创业的收入同样有各个阶段的瓶颈期。马云等大佬说过,在我们国家最舒服的财富水准是人均家庭资产五百万,但总数不要超过2000万否则会丧失幸福感。2000万之下看人,之上看贵人。在了解大环境的前提下方能考虑创业的五个要件技术、经验、人脉、资金、机遇,每一样都充满了变数与投入。像登珠峰,前人开辟出了一条路,你就可以沿着这条路走。但是前面说过在如今无比内卷的环境下成为亿万富翁则注定走不一样的道路。当然,有人会说,创业有方向啊,产品做得好,市场做对,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了。但你想一想,什么叫产品做得好,这本身就是难以衡量的,比如前些时间爆火的羊了个羊,对于他爆火的解释都是事后解释。再比如手机,你拿顶尖品牌的手机和其他品牌的手机对比大家的硬件指标可能都差不太多,但头部品牌的手机价格可能是其他品牌手机的两倍,而且用户还更买账,这又如何用数字衡量呢?所以产品好这件事情,是不容易量化衡量的,从而也就常常不清楚改讲的方向。再来看市场,有人会说市场可以量化啊,用户多,市场就做得好。但用户多是结果,而不是原因。都是花钱做广告,为什么有的品牌花了钱市场占有率就能够上去,还能保持,有的品牌花了钱却只是“昙花一现”呢?这里面的学问就多了去了。你如果去了解亿万富翁的故事,会发现他们很少有通过走别人的道路成功的,几乎都是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我有机会了解过几位亿万富翁,可以很肯定地讲,他们每个人做的事情、走的路都不大相同。
所以,今天我的演讲所要表达的主题便是今天很多人做事情的一大误区,就是把多维度的事情简单地投射到一个或者几个维度,把不该量化的事情用一些指标去衡量。对于一名律师而言则是很容易陷入到先入为主而不自知的境地。
本来,把多维度的事情简单化,设定量化衡量指标,并不是一件坏事,很多时候这样做是非常有效的。比如,针对如今的奥运的百米赛跑,我们需要设定一个标准的赛道,用统一计时器,把跑步这件复杂的事情简化。否则,如果单纯去问谁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就很难衡量。毕竟,这个快是指长跑快,还是短跑快?是在海拔6000米的高山上跑,还是扛着50斤武器在沼泽地里跑?这些都说不清楚。
类似地,高考根据分数来选拔人才也是一样的道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本身是一件多维度的事情,高考首先是把考量的范围缩减为很少的几个维度,也就是几门课;然后用分数来量化考察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这种衡量方式很简单、很清晰,但是肯定不能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真实水平。只能说在考虑到选拔人才的各种成本的前提下,这是目前最好的方法,这也是现实生活中逆袭者越来越多的深层原因,卖猪肉未必卖不过做私募。但我们还是必须意识到,应试教育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把人才塔养这件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且过分依赖量化指标。我们从小接受这样的衡量标准,久而久之,这种思维方式就会影响全社会的共识还有我们的思维惯性。
我们经常会听到身边人讲这一类的话:我家孩子是个好学生,成绩都是 A 。这显然就是把好学生这个原本应该从多维度评断的事情,变成了从成绩这一个维度来衡量。我们还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张二当年在学校里远不如我,哪知道他今大能混得这么好。其实,那个所谓的远不如”未必是真的可能只是他当年成绩不好而已。
不仅对孩子的教育是这样,在其他方面也一样,大家都围绕着量化指标展开。比如看SCI的数量,中国在际期刊上发表的科学和工程方面的论文几乎是全世界最多的;看专利的数量,中国公司拥有的专利数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但在这些庞大的数据里,真正了不起的成就占了多少呢?如果你把那些论文或者专利读一读,就会发现里面的水分很大。
这种追求单一指标的做法,实际上是人们在从小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会的。今天的中小学生,常常被训练得习惯于用单一标准去衡量是非好坏。久而久之,他们就懒得培养自己真正的综合能力,懒得去做那些别人没有做过的、又难以用数据衡量的事情了。
如果去问一个普通人,你觉得自己能得奥运金牌吗?估计绝大部分人都会承认不能。但如果问,你能成为亿万富翁吗?有些人可能就会说,那也不是没有可能。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正是问题所在。人们对于自己能够看得见的弱项,不得不承认。比如,平时百米只能跑13秒,那他们就明明自白地知道自己跑不进10秒。而那些无法用数据衡量的弱点很多人就不原意承认了。比如,儿乎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情商低、自大、固执、营销能力弱,等等。这些都是一个人在商业成功道路户的“绊脚石”,但因为没有量化指标,很多人就用各种方式去否认并且时间一长,会真的认为自己挺完美的。由于这些素质不能量化、不能测试,通常它们也不会成为升学或者求职时的硬指标,结果就是很少有人会承认这些“不可量化”的缺点,就算承认了也不会重视。
我们谈这个话题,当然不是说大家真的需要去开个公司挣上10亿美元,而是想提醒大家,很多事情的难度就体现在它的复杂和难以量化上。如果我们习惯于把单一维度的量化指标作为衡量标准,就会低估很多事情的真实难度。如果在个人成长上也采取这种做法,就可能会导致一些能力的缺失,而我们甚全还不自知。尤其在我们所从事的律师职业中,切忌用单一的维度的去判断一件案件,而是学习“辞目色听”,站在旁观者视角、历史视角、社会视角甚至大自然视角、韧性、意志力、创造力去做好我们的工作,以使我们将来办理的每一个案件能尽可能经受较长的时间考验,让每一个当事人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到我们的专业与公平正义。
综上所述,无论是做事还是个人成长,都需要去关注更多维度的因素,世界是多姿多彩并非黑白二色,N位伟大科学家最后的时光都表达了科学的尽头是神学、玄学的观点。关注那些无法被量化的能力,用更多思考问题的角度去解决我们所面临的选择、问题,不妄自菲薄,不夜郎自大。明白了这一点,即使成不了奥运冠军或者亿万富翁,我们也能在原本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这次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注:本文主要观点源于吴军教授所著《软能力》,极力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