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勤奋哥为了一事进行了一番辩论,勤奋哥以为,语言应该多元,保护例如方言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应该刻意的把普通话这种用语作为日常交流语,更应该作为一种仪式感的语言,比如正式会议时候这种场合用一下,而非日常交流语言。
针对这个观点,我想到的,是,普通话应该作为一种更加通用的,包容性的语言,应该被更加广泛的普及和使用,语言即是文化的载体,又是一种工具,而不应该被当做一种仪式感的东西,比如因为要有一个开会场合或者正式场合才使用,这样,便让这种需要小众化,贵族化,而不是让他服务于我们,让生产力更加的得到一种优化。
另外,我在想,其实把达尔文的进化理论应用在语言进化角度,也是具有可参考性的,如果一种语言不能服务于我们,不能被大多数的人所接受,那么,说的人越来越少,以至于被另外一种语言群替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优胜略汰,有的时候,在于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是没有矛盾的,我们不能说所有的方言都会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然能被称之为文化资产,那肯定是在某些领悟给我们人类社会有很大的借鉴与助推作用的,否则,不利于我们交流与进步的,我觉得只能被称之为交流工具,就比如说计算机语言里,更加高级的优化的语言被我们所使用的时候,某些稍微不那么方便的,则会被淘汰,是一个道理。
所以,关于方言与普通话,我觉得,可以双轨运行,但是首先达成的共识,应该是对普通话的大力普及,其次才是对方言的保护。
人类祖先从非洲大陆走向全世界各地的时候,可能也没成想到今天的交流与交通会如此发达,可是即使这样,因为很多地方普通话普及的不那么好,给外来优质人才的引进,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障碍。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一个小孩,如果从小到大都在一个方言环境长大,但是外面的大城市已经是因为普通话而得到南来北往的人的深度融合了,这个小孩或许在自己的小县城能够过得很好(但那样也就画地为牢了),当他去了大城市呢,他因为语言上的不自信,注定会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或者被外部环境所边沿化,他的发展呢,可想而知。
我们为什么要注重英语教学,首先英语是国际上的普通话,如果一个城市要打造国际化大都市,那么,跟世界上的其他国家人的来往会增多,我们要发展就要引进,我们引进所以就要改变自己,吸引别人,而不是让每一个外来人学习我们的语言。同理一个国内的城市打造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吸引外来人口,也是一样的道理。作为世界第一的美国如此,作为一个城市国家的新加坡亦是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