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读完了《当我遇见一个人》,作者李雪以她的觉察力、自省能力、逻辑能力,给亲子关系一个全新的解释。
每个孩子有无限的可能性,只要家长愿意让孩子去创造。我们成年人也一样,哪怕我们之前被植入了很多限制性信念,但通过觉察,我们也可以移除这些信念,体会丰盛。
一边看书,一边回想父母对我的教育。
他们自认为文化程度不高,也给不了我额外的辅导,只会觉得“努力了就行”。他们很少检查我的作业,也并不太管是是否完成了作业,他们觉得这就是我的事情,无需多说。
而正是他们的信任,我对自己的学习有了掌控感,学习成绩也不错。
正因为他们对育儿的“无为”,反倒让我有了主动性和独立性。
正因为他们的不会教育,不知道什么叫延迟满足,他们在能力范围内大都及时满足我的需求。他们的及时满足,让我有了安全感和确定性。我想做的事情,他们大都会支持,而我也成长为他们骄傲的女儿。
记得二年级时,有一次上学前,父母主动问我,要不要给你点零花钱。当父母主动给我钱时,我的内心是很雀跃的,觉得父母真的太好了。
我上高中时,想去参加杭州的数学夏令营,他们没提什么要求就让我去了;上大学时,我在暑假期间去北京学英语、去贵州遵义支教、去美国呆了2个月等。我想做的,在他们能力范围内,他们就让我去做,而不会说你要取得多少成绩才允许你做。
他们的痛快给与,让我体内能量处于流通的状态,独立性、自觉性也就随之而来。
反观我现在的育儿,似乎就做不到“无为而为”。
一方面希望孩子能有独立性,为自己的学业负责;另一方面内心又会担忧,不相信孩子会做好。
昨天开学后,学校发了健康码的牌,以后进入校门都需要刷二维码。老师也特意在群里提醒了,让孩子把多余的那张健康码牌带回家里。
孩子昨天没有带回家,我的内心就极度担忧,就怕孩子哪天忘记了进不去校门了。我反复提醒孩子,今天一定要带回来。
那时,我突然觉察到,我担忧这么多干嘛呢。我说太多遍,孩子不会往心里去,说了也白说。
其实是我自己内心的焦虑,是我希望一切都在掌控中,所以对孩子没能把东西带回来就极度难受。
带健康码牌是谁的事?是孩子的事情,那应由他负责。我可以提醒他,但最后还是由他来做。这就是典型的“皇帝不急太监急”。
孩子需要成长,需要自己去体验假如没带健康码会怎么样,那下一次就会记住了。而一切都给孩子包办好,以期望万无一失,其实也就剥夺了孩子的体验机会。
我们没办法把所有的经验一股脑地拷贝到孩子的脑中,姑且不说我们的那些经验是否真的对孩子有用,但如果孩子只是接受经验,没有自己的真实体验,就阻止了其自身的发展。
生命在于体验,体验后才会自由成长,人生才有无限的可能性。
在之后的陪娃中,我将努力去识别自己的限制性信念,自己有无瞎操心等。观看自己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回想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哪些是好的方式,哪些是不恰当的方式。
在平时的相处中,有没有压抑孩子,有没有抑制孩子体内的能量自由流动。
当孩子跟我分享喜悦或悲伤时,我是不是看见了他情绪的涌动,而不是关注那些“正确”的东西。
当孩子跟我提要求时,我是不是及时回应孩子,并且诚实回应他。能做到的事情,及时满足孩子;不能做到的,告诉孩子是自己的原因无法满足他,而不是让他觉得他的要求是不合理的。
当我遇见一个人,不管是父母还是孩子,尽量去看到真实的他们,而不是自己的想法在他们身上的投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