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劳动人民,往往衣着朴素,一方面是考虑到劳动的需要,另一方面却是因为统治阶级严格的服饰规定。精美的丝绸和印花布都只能是上层社会的奢侈品,平民是没有资格穿的。所以,明代的平民都只能穿暗褐色的衣服。
明代的染色技术高超,在民间染出的褐色就达到二十多种,包括枣褐、暗茶褐、椒褐、艾褐、砖褐等,老百姓就用这些布色来制作衣服,也算是严厉禁锢下的一点小小的发展吧。
从木刻版画《孔子圣迹图》中可以看出劳动者的服饰。平民有的上身赤膊,或只穿一件布背心,下穿过膝长的短裤;有的上身穿交领窄袖短衫,下穿长裤。一般的市民不能用红、紫、绿等颜色,可以在领口上加白绫护领,以区别仆人、皂吏。
除了劳动人民服装,明代士人服装也是很具代表性的。有种衣袖像布袋的衣服就是背间中缝直通到下面的斜领大袖袍,明代称为直裰。这种款式的衣服衣身宽松、衣袖宽大,四周镶大宽边,前面系上两根带子,膝下拼一横幅为裥,故又称裥衫,是古代家居常服。这款服装很受儒生喜爱。因为当时的举人、贡生、监生等穿的直裰都是蓝色四周镶黑色宽边的,故亦称蓝袍(后举人、贡生改穿黑袍,生员仍穿蓝袍)。
这种衣服用来表现士子的潇洒飘逸是很合适的,但对于劳动者来说,就未免过于拖沓,因而被他们认为是一怪,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除了直裰,还有一款圆领右衽的宽袖袍衫,在士人中也很流行。这款袍衫是用白色的绢布制作的,袖口和衣襟上也都镶有宽宽的黑边。
此外,上衣和下裳相连的束腰袍裙也是当时比较通用的服装样式,这款束腰袍子很像元代的“辫线袄子”。上衣为交领式,在腰间收敛,其下打竖向的细褶,使得下裳成裙装,这种形式在明代叫做曳撒,是当时的骑马装。宪宗皇帝就曾穿着这种袍子外出巡游,而士大夫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着这种袍子。另外内廷宦官一般也可以穿着这种样式的衣服,只是做工上没有上层社会那么讲究罢了。
明代的鞋履名目也比较繁多,有毡靴、
锦薛、重脸鞋、皮札翁、布鞋、福字履、尖头弓鞋、雨鞋等。重脸鞋儒生们常穿,以黑色居多,前脸比较长,双梁;皮札翁、布鞋都为平民穿用。
总体上,明代服饰仪态端庄,气度宏美,是华夏近古服饰艺术的典范,很多戏曲服装的样式都取材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