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我们的课堂做到问题开放了吗?

我们的课堂做到问题开放了吗?

作者: 静夜语思 | 来源:发表于2021-11-05 21:27 被阅读0次

我到外国语学校应聘时,郭校长面试我,交谈比较融洽之际,他向我介绍了学校正在探索的开放课堂模式,我对他提到的“问题开放”非常感兴趣。

可能是因为我和学生们大多时候都能相处融洽,课堂氛围多以轻松愉悦为主,我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也是积极应对,努力回答。

我们班学生在上课时不按套路出牌,任性提问,我已经见怪不怪了。

比如在九年级上《怀疑与学问》这篇议论文时,我和学生们一起确定了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是——学则须疑。在课文中,作者也明确提到“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课程结束之时,我们班的邱同学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

老师,如果我们学了这篇文章就听信了作者的观点,是不是也算是缺乏怀疑的精神呢?

我不得不为邱同学的机智折服,赶紧表扬她,并正面回答她:当然,一篇文章而已,肯定不能轻易相信,我们要自己亲自去实践一下,再判断作者的话到底有没有相信的价值。

比如在上《再塑生命》这一课时,学生听我介绍了海伦凯勒的生平背景之后,非常怀疑,小杨同学提问:她听不见看不见又不能说话,怎么可能认字怎么可能写作呢?这不符合实际。

我回答说:有盲文书,盲人打字机帮助她克服困难,她熬过了那些常人难以解决的困难,所以她才显得伟大呀。

在上《秋天的怀念》这一课时,我们班的同学也像王君老师班里的李德元那样问过我,“史铁生的爸爸呢?为何那么艰难的情况下,妈妈一个人默默抗下了所有呢?”

是呀,史铁生的爸爸去哪儿了?他们的提问也问得我汗涔涔的,我没有提前做好功课,也没想过学生会这样问我。

后来我允诺他们,去查资料了告诉他们。经查证后得知,史铁生的爸爸其实当时是在世的,只是后来的史铁生回想那段时间,母亲默默承受了太多,他对母亲有太多太多愧疚了,所以只得在文字里赎罪,而父亲一直默默为他为家庭付出,史铁生与其相处的时间更长一些,在文学素材的选择上,史铁生忽略了父亲。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学生会问我:听说李白是捞月亮掉到水里淹死的,是真的吗?迅哥儿和闰土真的是在同一个故乡长大的?苏小妹是苏轼的妹妹吗?……

我回头认真思考了一下,这些问题自然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学生们敢于向我提问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提这些问题的人却多半是老师们眼中成绩一般的学生。问题都有些偏离课堂主题了。

那些绩优生为何没有提问的习惯?还有一大部分从不提问的学生,他们因什么原因不提问?如何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如何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

自打我听说了“问题开放”一词后,一直都在思考这些问题。

我观察当前的课堂,大多数时候,我们提问的基本过程可以总结为“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再提问—学生再回答”。

有一次,我听其他学校的一个物理老师上课,她的课堂完全不同。她以一个生活中的事例引出课题后,问学生,关于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课程结束时,她又问:今天的学习让你收获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当时我觉得她这几个问题就如一根线,串起了整堂了,我们可以借鉴。

后来我看文献资料时,发现外国的学者早就有这样相关的研究成果,他们把其称为KWL模式。以下为引用内容:

K-W -L概括了学习的三个步骤: 知道的 (know) , 想知的 (want to know) , 学到的 (learned) 。这种策略首先由教师示范, 然后, 学生在独立学习过程中逐渐内化这种策略。这种策略由三个问题组成:“关于这个主题我已知道了什么, 我想通过这次学习学到什么, 我学到了什么?”教师通常将K-W -L 模式设计成工作单 (work sheet) 进行教学。

如果教师长期向学生灌输这种学习模式,我认为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策略应该会大有好转。

你们的课堂有做到问题开放吗?你们遇到了哪些有趣的学生提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们的课堂做到问题开放了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urz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