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14049/d15a7c5032c7da89.jpg)
《月光男孩》很早就下载了,和那些奥斯卡入围影片一起。后来其他的电影都看了,唯独没看它。因为从片名来说不确定是在讲什么,一个关于男孩的故事?好像……没多少吸引力。
我预测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海边的曼彻斯特》,但如果大家觉得《海曼》太低回平静,那么给《爱乐之城》我也没意见,所以颁奖礼闹出乌龙,说是《爱乐之城》的时候,我还在微博上起哄欢呼了,结果……
好吧,我想看看这部我漏掉的电影是不是有《海曼》好看。
又是一部同性题材电影。这类影片很容易出佳作,也许是因为同性之爱更能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的关系。
在同性爱题材的电影里有可能进行更多维度的探讨,比如在这部电影里,三个年龄段呈现了主人公的成长和自我认知过程,对性取向的认知只是主人公塞隆自我探索的一个方面,但借由于此,使得这个探求过程更加戏剧化,更有张力;塞隆的成长中遇到了胡安,特蕾莎,还有曾一度憎恨的“母亲”、欺凌他的同学,以及唯一可以有所沟通的朋友凯文,生命中,所有遇见过的人皆有其意义,有些变成生命中的刺,有些成长为强壮的枝丫,你精神的外延,有些则像一滴熔掉的蜡,滴在心里。
我说过,好的电影总有让人欲说还休的部分,这部电影同样如此。就像《故事》一书中所说的,每个故事都有导演想要表达的弧光,这个弧光是无法通过文字全部记述的。
在这个故事的弧光中,最打动我的是爱与孤独。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4049/4d78662a0d86e404.jpg)
塞隆的人设很“典型”,他一出场就没有《阿甘正传》里阿甘那样的幸运,也没有正能量爆棚,整个第一个段落里,Little都是一个少言、沉重的孩子,这里再度给出了一个不负责任的母亲的配置,她吸毒、卖淫,喜怒无常,但也会口口声声说“爱你”,所以看这个部分的时候,可以说我并不觉得惊喜,觉得是在看一个似曾相识的故事。
作为“塞隆“的部分,意味着这个孩子已经开始成长,他必须去迎向这个世界的外部撞击,不管他本身多么脆弱。结果我们看到的是校园欺凌,被孤立、被欺侮,这是符合逻辑的,一个孤独自闭的孩子从小没有好的环境,没有好的引导,他的自我发展旅程多半是在黑暗中独行,他只有小心翼翼,他的策略就是躲避、逃避、不参与、不醒目——像湮灭了一样,把自己活成最没存在感的存在。
我发现孤独总是很容易引起共鸣,像《海曼》中的孤独,生活的伤疤揭开之前,孤独已经如此醒目,我们每个人都坐在黑暗里,自觉备好了内心戏,准备迎向那一次致命的宣泄,或者是生活递上的甜蜜的砒霜。
所以,即使我知道,到此时为止,我没有觉得惊喜,但孤独足以让我沉默且哀伤,我就会继续把电影看完。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4049/015002e656a2c39b.jpg)
第三部分,“black“,这就看出导演或编剧的心机了,原本是很简单的叙事,经由这样的分割,时间感立现,同时增强了戏剧性,更何况,从故事叙述的角度,就像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超我“理论,观众被引向人物的不同面向。
这一段更多是有关于“爱“,塞隆和凯文的重遇,和母亲的和解。
全剧最让我动容的是塞隆的那句:除了你,没有人抚摸过我。
所有的孤独,所有独自走过的时光,所有内心的曲折离散,千言万语,也许终不能痛快淋漓的化作一场委屈,但依然是可以隐忍着、沉默着,讲给你听,只要——那个站在我对面的人是你,我就知道,你会明白。
影片有致敬《对她说》和王家卫《春光乍泄》的痕迹,那首很好听很有标识感的插曲在这两部电影中都出现过,同性爱的电影真是孤独,能将孤独与爱完美糅合,这就是世人喜欢品味同性爱题材影片的原因吧。
这是个很简单的故事,拍摄也很简单,台词也很简单,我并不觉得这个故事有多么高的原创度,和《海边的曼彻斯特》相比,我还是更喜欢后者的表达,毕竟细节在我看来更有力量。
但生活就是这样不断的重复,在重复中好像失去了边界,那么多时光、那么多孤独、那么多隐秘的灿烂的爱,在这些看似永无尽头的时间的洪荒之中,若能取之沧海一粟,成为故事,也就足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