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

作者: 欧阳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22-10-12 09:18 被阅读0次

    56马邑之谋:对匈战争的序幕

    主讲:姜鹏

          汉文帝即位以后,匈奴曾五次入侵到汉朝境内,并且在策略上他们是越来越狡猾,一方面,他们不断扩大侵略范围,另一方面,又提出继续和亲,以此忽悠汉朝。同以往一样,和亲并没有维持太久的和平,等到汉文帝在位的第十四年,汉匈双方又发生了一次规格非常高的双边冲突,匈奴的侦察兵甚至渗透到了长安西北方的甘泉宫。面对这样危急的形势,汉文帝接连派出多位将领奔赴前线。不久之后,匈奴人的入侵不仅停留在西部地区,战火甚至还燃烧到了汉朝的东部防线,这也意味着匈奴人正式进入到了全面南侵的时代,汉匈之间的战争全面升级了。

          最后,在战争没有绝对把握的情况下,汉文帝再次写信给匈奴单于,请求和亲,表达了和平意愿。汉文帝时代,汉朝虽然没有对匈奴发动有效的反击,但多年的休养生息和物资储备,为汉朝的反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到他的孙子汉武帝即位之后,就有了转变对匈奴态度和政策的底气。

          汉武帝建元六年,匈奴又派遣使者来向汉朝请求和亲,汉武帝把此事下发给各位公卿大臣,请他们来讨论是否答应匈奴和亲。经过讨论,朝廷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其中一派以王恢为代表,他认为,以往汉朝每次与匈奴和亲,没过多久,他们就背信弃义来侵扰中原。所以不仅不应该答应,而且还应该“兴兵击之”,派遣军队予以反击,采取积极的进攻态势。同时,朝廷上还存在另外一种声音,代表人物是一位叫韩安国的官员。他说,游牧民族行踪不定,汉人军队去追踪匈奴的军队是很难的,而且一旦发生战争,我们也很难打赢。既然战争不可行,为了避免和他们形成更大规模的冲突,不如和他们和亲。这次汉武帝暂时采取了保守的态度,采纳了和亲派的意见。

          但两年之后,汉匈关系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到来了。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雁门郡马邑县(近山西中部)的豪强聂壹找到了王恢,提议说,我们两年前和匈奴刚刚和亲,所以匈奴现在还是比较信任汉朝政府的,我们可以利用这种信任,把他们引诱到边境,然后埋伏骑兵发动奇袭,这样就有可能解决匈奴难题。王恢把聂壹的意见上报给汉武帝,汉武帝还是召集公卿大臣,询问他们的意见。

          王恢首先表态,他说战国初年,一个小小的代国(赵国的一个分支),尚且能够抗击匈奴,让匈奴不敢轻易入侵,大汉为何抵挡不住?就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不够强硬,没有树威。现在是向他们表达强硬态度的时候了。

          王恢话音刚落,保守派大臣韩安国发言反驳,他首先从战略的角度对王恢的建议提出了质疑,说平城之围的时候,刘邦都被匈奴围困七日。正因为知道汉匈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所以刘邦回来以后,丝毫没有复仇的想法。因为他知道,肯定打不赢,所以就定下了和匈奴之间和亲的政策。作为皇帝,要考虑到天下百姓,不要自己不忍一时之愤,去发动战争,给百姓带来更大的灾难。

          韩安国这一番话很有分量,不仅从战略层面上对王恢提出了质疑,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到了刘邦,高祖皇帝尚且不能成功的事,作为他的子孙,更应该遵守祖宗留下的法度。

          紧接着,王恢开始反驳,当年高祖皇帝之所以不报平城之怨,不是能力不够,而是因为百姓经历了秦末的战争,都非常疲惫,为了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所以才忍耻和亲。但是现在社会元气在恢复,而边境上的匈奴人不停侵扰,历史事实已经证明和亲是无效的。我们花大量的财富去和亲,匈奴却从未停止过侵扰行动,为了抵挡匈奴入侵而战死的士卒们被源源不断地送回来,死伤非常惨重,看到这一切,无论是谁都会感到悲伤,我们花大量的财富和他们和亲,难道就是为了这样一个结果吗?

          接下来韩安国提出了第二个质疑,两人的辩论由此进入到第二回合。第二回合讨论的主题是战术问题。

          韩安国说,从兵法上来讲,以逸待劳者胜,现在我们要主动出击,长驱直入。进入到匈奴的地盘以后,如果我们行军很快,运粮部队跟不上,军队在前线怎么作战?所以行军要慢,但行军慢又怎么赶得上匈奴人呢?有这样的矛盾在,这仗还怎么打。我们现在在边境上确实有损失,但如果我们现在发动大规模的反击战,损失很可能会更大。两害相权取其轻,我们还是该采取和亲政策。

          针对这个质疑,王恢说,我们的策略是利用单于的贪婪心,把他引诱到边境来,埋下伏兵,将其消灭,根本不存在你说的那些困难。

          在双方争执不下的情况下,汉武帝最终决定支持王恢的建议,打算主动出击。于是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六月,汉武帝派遣了五位将军(王恢、韩安国、李广、公孙贺、李息),率领30多万大军,进驻到马邑县旁的山谷当中,设好埋伏,等待引诱单于进入这个包围圈。

          那么如何去引诱单于呢?朝廷悄悄吩咐之前提供建议的聂壹,派他作间谍,假装逃亡到匈奴境内。聂壹见到单于后,对单于说自己有能力把马邑县的长官全杀掉,并且可以率领整个马邑县投降单于,财富全归匈奴所有。对于匈奴人来说,这样一番话是很有吸引力的,所以单于就和聂壹约定好,只要聂壹在马邑县率众投降,自己就率军杀入汉朝境内。

          聂壹回去后,和马邑县的官员合谋杀死了几个死囚犯,然后把他们的头悬挂在马邑城下,对外谎称马邑县的官员已经被杀,并且通过使者把这个消息传递到单于那儿。单于果真率领十万骑兵向马邑县进发。

          但是在距马邑县100多里的地方,单于忽然发现事情不对劲,他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牛羊,却没有一个放牧的人。原来大战一触即发,汉朝政府事先通知百姓撤退,所以牛羊无人管理,而匈奴人常年畜牧,一看就知道这是不正常的。所以单于就派人攻下一个亭堡,抓住一个汉朝的巡边的基层官员。

          这个官员为了保命,情急之下,就把相关情报透露给单于了。单于听后大吃一惊,紧忙率军撤退,这样一来,汉武帝调集的30万大军全都扑了个空,没办法,只能撤退。

          30万大军无功而返后,汉武帝非常生气,尤其生王恢的气,因为当时在朝廷上,王恢主战的声音最响。当单于逃走的时候,其他几个将军不出兵追击也就罢了,最后连你王恢也不追上去,使得整个军队一点战绩都没有。

          接下来汉武帝就把王恢交给司法部门处理,司法部门经过考量,给王恢定了一个罪,说“恢逗桡,当斩”,所谓逗桡,就是逗留不前,屈服畏敌,按照军法,应当斩首。王恢为了保住性命,就悄悄派人贿赂当时的丞相田蚡,希望他在汉武帝的面前为自己求情。当时汉武帝正在气头上,田蚡也不敢直接去找他,于是就找到了自己的姐姐,也就是汉武帝的生母王太后,他对太后说,袭击匈奴这件事是王恢提出来的,现在因为袭击没能成功就要杀了王恢,岂不是为匈奴人报仇了吗?

          后来,王太后就趁汉武帝来朝见她的时候,把田蚡的观点和汉武帝说了,但是汉武帝说,在此之前,汉朝从来没有主动挑起过对匈奴的战争,现在采纳了王恢的意见,发动数十万军队,但是一无所获。兴师动众的过程中,虽然没有发生战争,但汉朝已经支付了很高的战争代价,更重要的是,这个决策违背了一大批保守派官员以及很多普通民众的意愿。汉武帝最终决定支持王恢,其实是做了一件很多人都不愿意做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要是王恢这支部队能够追击上去,缴获一部分匈奴人的辎重,回来还是有个交代,这场战争我们还是有所得。这样至少可以安慰那些反对派的士大夫们。现在和匈奴的梁子接下了,成果却一点儿也没有,如果不找一个人出来承担责任,怎么向这些反对派们交代呢?

          这一年的汉武帝才23岁,冒险做了这么一个决策,结果却这么不理想。接下来要靠个人的权威把朝廷上面反对派的声音全都压下去,还是有很大难度的。所以一定要找一个人来为这件事情负责,这个人只能是王恢。

          王恢在监狱里面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就自杀了。从此之后,匈奴主动地断绝了和汉朝的和亲,并且不停的派军队来骚扰边境,汉匈战争的帷幕就此拉开。走到这一步,那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了。那么接下来汉武帝是如何处理匈奴问题的,我们放到下一讲再详细讲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课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zxf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