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6455331/6255ab7a915af142.jpg)
在社交精英的人设上,闺秀偶尔爆粗,绅士偶尔低俗,都是加分项。
信手拈来几个网络热词,不但显得年轻态,还会被贴上“接地气”的标签,有一种身居庙堂之高却懂得江湖之远的反差萌。
神曲,是网络热词的重要来源;神曲之云南山歌,就贡献了“老司机”等一系列经典热词。(云南山歌和山歌教走红的时候,东北二人转表示压力贼大,不过现已用喊麦扳回一城,一城,又一城。)
有一些网民宝宝,在讨论云南山歌的时候,非要摆出一副居高临下的猎奇姿态——不承认喜欢,但又不能不听,不但要听,还要引用。很轻易地就被下里巴人洗脑,但永远坚定地认为自己骨子里是、且仅是个阳春白雪的人。可以说是非常矫情了。
不过今天讨论云南山歌,不是要怒怼矫情党;而是为了谈谈,在什么情况下,基层俗乐值得你听一听。
先介绍一点儿背景知识:
网络上流行的云南山歌,并不是从田间地头自然生发的原生态乐曲;而是随着音像市场的发展,由专门的基层艺人,在民俗舞曲的基础上填词改编的,不仅有歌曲,还有剧情。
十四年前,宣威人毛家超推出山歌剧VCD《花心婆娘爱帅哥》;同一年,周杰伦的第4张个人专辑《叶惠美》开始发行。有报道称,截止至2009年,前者的累计销售量为860万张,超过了后者820万张的成绩。
在昆明,从事山歌音像出版的公司有10余家,集中在采莲路和气象路。市场上,每套山歌碟片以10元左右的价格出售,在广大的农村市场蔚然成风。(2010年统计&报道)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云南山歌似乎完成了这一使命,现如今,YouTube上《两个婆娘一个郎》的观看量高达450万,很多歪果仁表示已中毒,“better than Bieber”they said.
经典山歌剧《老司机带带我》有三个以上的版本,它在国内的风靡程度,你我都懂,就不赘述了。但需要特别说明一下:并非所有云南山歌剧都以男欢女爱为创作主题,低俗内容的流行,是的文化市场动态选择的结果。在谈性色变的压抑氛围里,稍微掀一掀遮羞布,大众情绪就喷薄而出。
此时,在昆明东风广场、篆塘公园对唱山歌的大爷大妈们,对幼稚蠢萌的你嫣然一笑。
云南山歌从农村包围城市,并完成Offline 2 Online的进化,仅靠浪荡雷人是不够的,还得有实在的功能性。了解了上述背景,咱们就能分析它对都市网民的治愈作用了。
我主张失意的人听一听云南山歌。
原因有仨:
#1
失意的人,容易陷入情绪低落→效率低下→情绪更低落的恶性循环。当脑中一团乱麻的时候,唯有身体动弹起来,才能扭转一个消极关节,然后各个击破进入良性循环。低潮期的、软绵绵的肌肉和神经元,需要外力来牵引、带动,就如同龙舟需要鼓点,拔河需要号子。
前面讲到云南山歌取材于民俗舞曲,例如《老司机》,就是以彝族左脚舞曲调为基础的。广为传唱的民俗舞曲,往往旋律简单,节奏明快,特别能激发舞步;所以山歌也继承了这种强大的洗脑力。
动次打次的魔性律动一响起来,先让人肉身轻盈,再让人脑海泛波,平顺的时间轴在它的作用下,也皱起了心跳线般的节奏感,当细胞们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整个人也就精神多了,在这个功能上,唯有凤凰传奇能与云南山歌一决雌雄。
都说山歌剧不光“辣耳朵”,还“熏眼睛”;视频里扭扭晃晃的中青年艺人,贯彻着城乡结合部的典型审美,婆娘每一次瞪眼都带着酸劲,老汉每一次调笑都透出傲娇;但无论是什么剧情,跳舞唱歌的人,总是很快乐。
在主流音乐圈,汪峰是最明白这个道理的,你听过“一起摇摆”吗?
#2
失意来源于期望与现实的落差,如果现实不能马上优化,期望也无法妥协,那么为了让自己舒服一点,就得给落差感找个缓冲器。
品味一下真实世界的质朴情趣,就是非常有效的缓冲,在这个情境下,听山歌和逛菜市场、吃深夜食堂有同样的疗愈逻辑。内心有困扰,常常是经历太少,却想得太多,读书可以在理性上缓解这种矛盾,而听山歌可以在感性上起作用。
唱词里的痴男怨女、家长里短,能把人从写字楼的塔尖,拉回到结结实实的土地上,缓解那错踏一步、一脚踩空的惊慌失措。
#3
最后说一说山歌哲学。
有人在网上提问:为什么云南山歌每唱两句就得带个“阿里里,阿里里,阿里阿里里”一遍又一遍,难道不觉得重复吗?(其实是马云爸爸赞助了,这种秘密我会轻易说吗?)
太阳为什么夜夜落山?人为什么天天上班? 道理都是一样的,生活就是这样,有隐秘的残酷,周而复始,且需要无意义的留白。此中深意需要听众自己体会,因为我实在编不下去了。
我在国家博物馆看过一次非洲木雕展,我很困惑,外国艺术品可以在大雅之堂晒鸟,奔放点儿的民乐怎么就被一些人归为低俗了?
当然了,人民有低俗的权力,并不意味着低俗就理所当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