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学生自主做错题集锦,我只是在班内给学生辅导。在辅导的过程中,我发现过去已经做过讲过的题目,学生还是错误百出。第一遍做题时只注重课堂讲解,没有给学生问的机会,而这次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还是有许多问题不明白。我平时天天在课堂上不厌其烦讲解的重点语法项目似乎都白讲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还是暴露了许多问题。
于是我得出结论 :教师对知识的讲解首先要以唤醒学生的内在知识自觉为前提。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主张。他在教学的过程中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只有学生在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教师进行适时到位的点拨,才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作为教师,我是无私的,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都灌给学生,恨不得能代替学生学习和成长。可是教师的努力程度不等于学生的努力程度。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会思考的人,教师努力的教并不能保证学生能够努力地学,因为教与学的过程都必须作用于学生个体,是三方面的行为。教师一厢情愿地努力教了,学习的过程也发生了,但是教与学直接作用的对象,也就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往往被忽略。人们经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就像植物一样,给了空气,水和阳光,他们就会自然成长。于是有人把教师比做园丁,精心浇水,施肥,修剪枝叶,清除杂草的园丁。对于花儿来说,园丁所做的这些工作就足够了。但对于教师来说,仅仅保证知识的传授,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保证足够的学习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用园丁这个词来称赞教师,是不恰当的!成功的教学必须要提前考虑到学生的心田是在沉睡,还是敞开心扉主动接受知识的灌溉。若学习的主体在沉睡,那他的眼睛就是无神的,耳朵是闭合的,心里是不情愿的。学生的求知心灵若未被唤醒,那他就会给自己装一个无形的保护罩,时刻保护自己不要被教师的知识灌溉干扰。这种情况下,教师再怎么努力都是无用的!任何不唤醒学生求知心的教学都是无效教学!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有效教学,必须确保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按钮是打开的,能成功地接收来自教师发来的知识信号。这样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才会发生良性的积极互动。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并给予教师积极的反馈,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会根据学生的及时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从而让自己的课因学生的配合变得灵动,有生命力,有智慧的动态生成,也有酣畅的思维碰撞。好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互为倚仗,教师的教因为学生的深入思考而从肤浅走向深刻,学生的学也因教师的引导从盲目走向高效。
要实现这样的课堂教学,必须要唤醒学生沉睡的内在自觉。先唤醒,再施教。
首先,新知识要在已有的知识经验上生成。新知识讲解前先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已有的知识母体上生出新知的嫩芽,才能让学生在心理上有一个平缓的过渡。日常教学的实践证明,任何脱离已有知识经验和语言环境的新知识“空降”都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突兀的知识“空降”,学生很难自己建立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因而很难把“空降”的知识纳入到已有得知识系统中去,从而不能达到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目的。
第二,习题讲解遵循“不愤不启”原则。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先有学生的自学,思考,发问过程,才有教师的高度针对性点拨,讲解,指导。这样的讲解,贵在精,贵在针对性强,一语中的,能牢牢抓住学生思维的症结,对症下药。这样的讲解,才称得上有效教学,有拨云见日之效!
第三,了解学生个体丰富广阔的内心世界。教师不能仅仅把自己定位为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要确保自己传授的知识被有效吸收,教师要学会和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努力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中,用自己的学识,修养等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敞开心扉,接受自己,并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对教师传授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和体验。教师和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有效教学才有保证,心智得以培养,心灵得以启迪。
作为教师,若要口若悬河地讲,必须确保学生知识心田的按钮是打开的,尽可能做到精准有效。那种只管教师洋洋洒洒播种,耕耘,而忽略唤醒学生求知自觉的单方面知识强迫,看似洒脱,却收效甚微。就个人成长来说,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因为个人的努力直接作用于物体;就教师成长来说,一分耕耘未必有一分收获,因为教师的工作直接作用于人,一种有着复杂思想和心理的个体。雕刻家能把一块木头敲敲打打,使之变成精美的雕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