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智者说的“平为祥气,善是吉星”和“人生莫安闲,日用须简省”,我能理会其意,而“秤心斗胆成大事,铁面铜头真气节”,是首次听说,经过智者的讲解我也能略知一点点。
今天智者又会讲啥呢?
别急,继续往下听!
85.责己不责人,信己亦信人
但责己,不责人,此远怨①之道也;但信已,不信人,此取败之由也。
①远怨:远离怨恨。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出自哪里,我不知,只记住了这句话)。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那么怎样对待别人和自己的错误,考验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准。
品德高尚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严格,对于自己的错误深刻反省,能够认真听取别人的批评指正,而对别人所犯的错误,则大度包容,这样做人不但不会招来别人的怨恨,还会赢得别人的尊重,相反那些心胸狭隘的人,总是习惯,将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自己犯错时狡辩掩饰,而对别人的一点小错,总是抓住不放小题大做一番。这样的人不会受到别人的喜欢,常招来不满和怨恨。
人与人,往往相互扶助、合作,才能成就大事,如果一个人凡事只相信自己,不信任别人,就容易变得自以为是和狂妄自大,遇到难题时无法集思广益,借助别人的智慧。单凭自己有限的心力,很容易独断专行,导致事情的失败。
(对照这一条,我为什么不成功的原因找到了,如果早20年前读到这本书,也许……)
86.通达事理,无做作气
无执滞①心,才是通方士③;才做作气,便非本色③人。
①执滞:偏执。
②通方士:慱学多才、通达事理的方正之人。
本色:本来的颜色,本来面目。
人们都喜欢和通情达理的人交往,因为这样的人处事讲求事理,不固执己见,偏执的人往往没有宽广的胸襟,常凭借自己的主观思想来判断事物,无视客观规律,最终往往难以成事,因此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灵活变通,守正出奇,对于一个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人来说非常重要。
矫揉造作的人,给人虚假的感觉,而不是发自内心的真情,与他人交往时,诚恳不可缺失,总是对人虚情假意,别人对你的好感与信任必然不能长久。
87.心为主宰,名留后世
耳目口鼻,皆无知识之辈,全靠者①心作主人;身体发肤,总有毀坏之时,要留个名称后世。
①者:通“这”。
人的眼睛、耳朵、口、鼻等是身体的器官,而心是他们的主宰,如果失去了主宰,他们就无法发挥各自的作用,因此一个心地善良、纯正的人做事就符合道理,并且有益于他人,如果一个人心术不正,那他很可能会狭隘偏执,阴险自私,徇私枉法,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要修行自己的内心,做一个高尚的人。
古人常说:“身体发肤,受制父母,不可毁伤”。这样的训诫有其道理,我们应珍惜父母给予我们的身体,但我们如果能努力付出一番成就,光耀父母,将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孝敬。人们常追求的“流名后世”,是要我们多做些有益于他人的事情,使身后留下受人歌颂的善名,才不辜负父母的生养教育之恩。
(我常听有文化的人说,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可能源于此吧)
88.有生资更要努力,慎大德应矜细行
有生资,不加学力①,气质究难化也;慎大德,不矜细行②,形迹终可疑也。
①学力:学习的力度。
②不矜细行:不拘小节。
一个有天赋的人,如果依仗着天资聪颖而不勤奋学习,那么他的学识也很难得到提高。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即是这个道理。先天条件再好,不注重培养锻炼的话,也很容易沦为平庸之才。
人们常说“见微知著”,细微之处也许更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只有在细微之处一丝不苟,才能在肩负重任时思路清晰,英明果敢,从承担小的责任做起,才能锻炼出胸怀天下的气度,不然怎么会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说法呢?
智慧老人说了,天赋聪明的人不勤奋学习,很难取得成功。那么作为愚笨的我,更要通过努力学习,才能追赶聪明人的步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