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山海经》原文学习之四十九

《山海经》原文学习之四十九

作者: 坐看云起时wjh | 来源:发表于2023-08-24 06:06 被阅读0次

    卷十三海内东经

    这一章的内容比较平淡,考虑到现代人对祖国西部的关注,就选了“大夏、竖沙、居繇、月支”等较为亮眼、较为人熟知的几个国家。我们希望小读者按照这个线索,进一步对这几个“古老”国家的存在有个直观印象。

        国在流沙(1)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

        【注释】

        (1)流沙:按文意理解,就是我国西部的沙漠地区。

        【译文】

        在流沙以外的国家,有大夏国、竖沙国、居繇国、月支国。

        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1)其腹。在吴西(2)。

        【注释】

        (1)鼓:名词作动词用,即鼓动、振动。据传这位雷神只要鼓动他的肚子就会响起雷声。(2)吴:吴地。

        【译文】

        雷泽中有一位雷神,长着龙的身子人的头,他一鼓起肚子就响雷。雷泽在吴地的西面。

        琅(láng)邪(yá)台(1)在渤海间,琅邪(2)之东。其北有山。一曰在海间。

        【注释】

        (1)琅邪台:据古人讲,琅邪台本来是一座山,高耸突起,形状如同高台,所以被称为琅邪台。邪:通“玡”,与“琅”合用,指琅玡山。(2)琅邪:指琅邪国及其所在的地区。【译文】

        琅邪山位于渤海与海岸之间,也即是在琅邪国的东面。琅邪台的北面也坐落着山脉。另一种说法认为琅邪山在海中。

    卷十四大荒东经

    这一章中,神奇的地点和怪异的事物就很多了。比如“大人之国”、“有山名曰鞠陵于天”、“东海之渚中有神”、“有易杀王亥”、“夔”等等。这些内容,在神奇诡异的背后,其本质则分别是上古中国人的天文学观念、社会制度、祭祀制度等的反映。读者从中可以体会到古人顽强的生命力,以及他们非同一般的想象力。

        东海之外有大壑(1),少昊(2)(hào)之国。少昊孺(3)帝颛(zhuān)顼(xù)(4)于此,弃其琴瑟(5)。

        【注释】

        (1)壑:坑谷,深沟。(2)少昊: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叫挚,以金德王,所以号称金天氏。(3)孺:通“乳”,用乳奶喂养,这里是抚育、养育的意思。(4)颛顼: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号称高阳氏,是黄帝的后代。(5)琴瑟:古代中国人常用的两种拨弦乐器,它们一直被沿用至今。

        【译文】

        东海以外,有一条大山谷,据说那里是少昊帝建国的地方。少昊就是在这里抚养颛顼帝成长的,颛顼帝未成年前玩耍过的琴瑟,据说还遗留在山谷里。

        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1)。有一大人踆(qūn)其上(2),张其两臂。

        【注释】

        (1)大人之堂:学者们考证它本是一座山,因为山的形状就如同一座堂屋,所以才被称作大人堂。(2)踆:通“蹲”,蹲

    着。

        【译文】

        有座山叫波谷山,大人国就在这座山里。那儿还有大人做买卖的集市,还有叫大人堂的山。大人堂上有一个大人正蹲在上面,并且张开着他的两只手臂。

        【阅读延伸】

        对“大人国”的“大人”,学者们有说他身长“一丈五六尺”的,有说“五丈”的,也有笼统地说“数丈”的。其实,这都是穿凿附会的言论。

        所谓“大人”,不过是在古图画上,被描绘出的这个人比周围被绘出的人物大一些而已。紧接着这段“大人国”后,就有一篇小人国:“有小人国,名靖人。”

        简单想象一下就能明了这条文字传达的信息:大人小人处在一起,不过是说明图画上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被一群民众簇拥着而已——如何显示这位重要人物的重要?那就把他画得“大”一些,至于民众,画得“小”一些也理所当然。

        这位“大人”,也许是首领,也许是主持祭祀的祭司等。至于“靖人”的“靖”,其字义正是“静穆地站立着”,这个“靖”不正表明古图画中这个场景的严肃,以及这位“大人”的重要吗?

        《海外东经》还记载着另外一个“大人国”,文章说一个大人在“坐而削船”。“削”,字义为“操”。这段文字描绘出一个重要人物正在乘舟的图画,关于它的实际涵义,学者考证认为,这与古人在春季三月中乘舟行船之前,首领要举行的一种祭神仪式有关。“大人削船”与三月行船的物候吻合,正好印证了学者刘宗迪的“《海经》是依据 月令图而记录成书”的观点。这决非偶然的巧合。

        有蒍(wěi)(1)国,黍食,使四鸟(2):虎、豹、熊、罴(pí)。

        【注释】

        (1)蒍:这个字的本义是“芡草的茎”。(2)鸟:古时鸟兽通名,这里即指野兽。

        【译文】

        有一个蒍国,那里的人以黄米为食物,能驯化驱使四种野兽:老虎、豹子、熊、罴。

        有中容之国。帝俊生中容(1),中容人食兽、木实,使四鸟(2):豹、虎、熊、罴(pí)。

        【注释】

        (1)帝俊:《山海经》出现叫“帝俊”的上古帝王有很多次。根据文意看,这些“帝俊”的具体所指各有不同。这是因为神话传说年代久远,流传中出现了分歧。此处的“帝俊”大约指颛顼,而此处的“容”,传说是颛顼的儿子。也有人认为帝俊是单独的一支部落联盟的首领。(2)使四鸟:驯化驱使四种动物。鸟,代指野兽。

        【译文】

        有一个国家叫中容国。据传帝俊生了中容。中容国的人吃野兽的肉和树木的果实等,他们还驯化、驱使了四种野兽:豹子、老虎、熊、罴。

        有东口之山。有君子之国,其人衣冠带剑(1)。

        【注释】

        (1)衣冠:名词作动词用,指人穿衣戴帽等状态。

        【译文】

        有一座东口山。君子国就处在东口山,君子国的人们穿衣戴帽而且腰间佩带着刀剑。有司幽之国。帝俊生晏龙,晏龙生司幽,司幽生思士,不妻;思女,不夫(1)。食黍,食兽,是使四鸟。

        【注释】

        (1)思士不妻,思女不夫:神话传说他们虽然不娶亲,不嫁人,但因精气感应、魂魄相合而生育孩子,延续后代。“妻”、“夫”,名词作动词用,意思是“娶妻”、“嫁夫”。

        【译文】

        有个国家叫司幽国。据说帝俊生了晏龙,晏龙生了司幽,司幽生了思士,而思士不娶妻子;司幽还生了思女,而思女不嫁丈夫。司幽国的人们以黍为食物,也吃野兽。他们还能驯化、驱使四种野兽。

        有白民之国。帝俊生帝鸿(1),帝鸿生白民(2),白民销姓(3),黍食,使四鸟(4):虎、豹、熊、罴。

        【注释】

        (1)帝俊:这里大约指少典,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娶有蟜氏,生黄帝、炎帝二子。帝鸿:即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所以号称轩辕氏,有土德之瑞,所以又号称黄帝,取代神农氏为天子。(2)生:在本书中,“生”字的用法,并不一定都指某人诞生某人,也多指某人所生存、遗存的后代子孙。这里即是指后代而言。(3)销姓:以“销”为姓氏。(4)四鸟:四种野兽。

        【译文】

        有个国家叫白民国。据说帝俊生了帝鸿,帝鸿的后代是白民。白民国的人姓销,他们以黍为食物,能驯化驱使四种野兽:老虎、豹子、熊、罴。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jū)陵于天、东极、离瞀(mào),日月所出。名曰折丹(1),东方曰折,来风曰俊,处东极以出入风(2)。

        【注释】

        (1)名曰折丹:学者考证这句话应该是“有神名曰折丹”。(2)以出入风:掌管风的出入。

        【译文】

        在大荒当中,坐落着鞠陵于天山、东极山、离瞀山三座高山,都是太阳和月亮初出升起的地方。有个神人名叫折丹,东方的人们叫他“折”,而那些从东方吹来的风则被称作“俊”。折丹就居处在大地的东极,他主管着风起风停。

        【阅读延伸】

        这一条文字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大地有四极”、“大地有中心”的地理观念。综观《山海经》中,也确实出现了“北极”、“南极”、“西极”其他三极的相关内容。有关“大地有中心”,我们可以参看下文的“都广之野”,古人认为那里是大地的中心。据张春生教授考证,那里就是在北回归线上的一片区域。张教授同时认为这种“中心”、“四极”的观念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地理视野的开阔。

        《山海经》中,日月出入之山在东、西方向,各有七座。它们或者是“日月所出”,或者是“日月所入”。我们所选文字中的这座“鞠陵于天”山,就是“日月所出”的其中之一。

        上古时代的人为何如此关注日月所升起的大山?这是因为日月的运行跟生产和生活实在是密不可分。在刀耕火种的蒙昧时代,人们掌握日月运行的规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四季轮回、物候变化等,就等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为什么古代人要选择七对日月出入的山峰?这与一年有十二个月这种历法制度有关。日月在这七对山峰的不同位置,对应着不同的月份;这七对山峰的日月出入运行的时间,正好对应着一个回归年的时间。观察日月在这七对山峰间运行的位置,就可以判断出月令和农时来。

    这种天文观测方法的生命力是强大的,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如一些边远偏僻的西南地区,仍然还沿用着这种方法来指导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这段文字中,“神人折丹”其实也就是“东方之神”,它与《山海经》其他部分所记载的南、西、北三个方向的神明一起,被称作“四方神明”。四方风、四方神明的出现,其实也与古代的农耕生产生活相关。学者们考证《山海经》中的四方风和四方神明,其实是对应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就是说它们在时序、时间上的意义,远远大于多数人所认为的地理空间的意义。有些学者还由此推论《大荒经》这段文献所参照的古图,应该不是地理图,而应是结合着天文、历法的“时间图画”。

        学者刘宗迪根据《周礼》、《国语》、《左传》等文献中相关“风”的记载,进一步推论了“折丹”等风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他们也是掌管历法的官员。“出入风”——也即观测季候风,是他们的职责所在。统治者根据他们所观测到的结果,来制定生产和生活计划,从而保证人们得以生息繁衍。

        有关四方风和四方神,除了《山海经》外,商周的甲骨文和其他上古文献中也有记载,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来相关资料参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山海经》原文学习之四十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jmm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