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首先,写此文的目的并不是冠冕堂皇地以一个圣人的角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批判什么人,什么现象,而是分享自己的一些感悟。因为关于这个话题我也在学习中,也有很多做的不好的地方。
但凡是在父母呵护下成长的孩子,有谁不爱自己的父母?只是,我们真的懂得如何爱父母么?
01.爱只是回报么?
我和大多数人一样来自农村,家庭并不富裕,每次看到父母操劳都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让爸妈过上好日子,好好报答他们。曾经一度我对于爱父母的认识就是——回报,让他们有更好的物质生活,而忽视了对他们心理上的关怀,所以越长大越发现自己与父母的话越来越少,还不负责任地把原因归结到父母身上,认为是他们out了,他们思想老化,跟他们聊不到一起,没什么情趣。
爱,只是回报么?02.原谅我唯独没有把耐心给你们
寒假回家,我与爸妈坐在火炉旁取暖,在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妈妈生活的并不开心,不像那个我在电话里认识的妈妈,整个人的状态有些消极。我想打住妈妈,就说了一句:“妈,你能不能想开,别这么消极,我觉得要是天天跟你生活在一起,都感觉不到什么希望了。”爸爸喊了一声我的名字,把我的话打断了,我当时一想就明白了我的话是不是伤到妈妈了,但我是无心的,我只是想让她快乐。正是由于长期缺乏对父母的关心,才使我在与父母聊天时变得这么没有耐心,想去关心他们反而适得其反。
后来,我仔细反思,通过妈妈的话认真分析母亲不快乐的原因发现:妈妈的心灵太不充盈了,做了十几年的家庭主妇,每天生活的圈子就那么大,接触的大多是与自己同龄甚至是比自己年长的人,每天都是各种家长里短,闲言碎语。同时,还承受着生活的压力,自己没什么经济来源,顾着家庭、孩子,什么都不舍得给自己买,自然更谈不上享受生活,精神上是空虚的。
寒假快结束的时候,有人招工,我就鼓励妈妈出去工作。我说:“妈,你去工作吧,换换环境,换换心情,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外面的风景,多接触一些不同的人,将来老了回忆起来才不会后悔,挣多挣少不重要,我现在只希望你能快乐!”
03.变化
现在妈妈已经在浙江工作了一个多月了,每周我都会跟她通电话,我明显地感受到她的状态比以前好多了。每次她除了关心我,还会给我分享现在的生活。比如:每到休息日她们都去哪里玩了;领班把自己的旧手机送给她了;她现在学会了普通话;同事们都很照顾她;领班很信任她,工作更愿意交给她,所以她总是有班可加,但是不觉得累,反而觉得每天都很快乐;她认识了很多老乡,有一个同舅舅一样大的叔叔对她很好,总是亲切地喊她大姐……每次我都耐心地听着,第一次我感觉我们把彼此都当成了朋友。昨天她还跟我说她要买手机了,这样我们以后也可以视频聊天了,还鼓励我买时髦的衣服,跟上时代的潮流。这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
我现在也同爸妈分享我的生活。比如,我现在面临即将毕业的选择,压力有点大,我会跟爸妈说我对于未来的规划,爸妈也会鼓励我说:“不要有太大压力,心理上不要背负担,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慢慢地我们都学会了表达自己的爱,曾经我还只是一个只敢给他们写信的女儿。相比西方,我们的爱更隐晦,我们似乎不太容易去表达自己的感情,一句我想你了有时都难以脱口。
04.爸妈,请你们学会爱自己
中国式的爱总是向下延伸的,父母过分地爱孩子,爱到失去了自己。但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爱不应该是枷锁,我们应该鼓励父母,在爱我们的同时留出一部分去爱自己,拥抱生活。即使我们将来能够给父母一个优越的生活条件,但是给的了他们快乐么?给他们他们还年轻的心理暗示,他们会越来越有活力,心理研究表示一个人长期听到什么样的话就会活成什么样的人。比如,周围的人都在形容一个人老的时候,他走路更容易佝偻。(源自《哈佛幸福课》)
现在,我从爸妈身上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他们比我更纯粹,他们现在对生活充满了好奇心,愿意去学习新生活带来的新东西,而不是感到生活带来的冲击,一点也不焦躁。
《请回答,1988》的编剧细腻地捕捉到了女人更年期这个问题。电视剧里一家人只有德善注意到了母亲的反常,给母亲写便条,带母亲出去散心。希望我们更多的是关心父母的心理,而不是让父母等待你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对于长辈我们有时候真的不应该只是把他们当作长辈,把他们当作同一层面的人,我们需要的他们同样需要。
不要只是伤心、失落的时候才给父母打电话以寻求安慰了,开心的事也要能想到同他们分享。我们还有他们安慰,但是他们从来都是独自承担着一切,多鼓励他们爱自己,爱生活吧!
爸妈,请你们学会爱自己后记
相信各位简友一定有比我做得好的地方,欢迎各位简友留言,真诚地希望可以与各位简友互相取经,分享心得哟!
��V�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