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粗化结构
我们先说一下原子的基本构成: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其中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埋个线,原子种类的区别根源就在于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不同,比如碳和铁的不同)。原子的大小如果比成地球的话,原子核只有一个乒乓球大小,可见原子内部相对而言有多空旷,(所以大神作品《三体》里有一段说做粒子对撞实验是不是存在毁灭世界罪)!而且原子的质量99%以上集中在原子核里。核外电子微围绕这个核进行不规则运动,之所以说不规则是因为电子的运动轨迹是无法探知和测量的(测不准原理),我们目前的科学只能尽量描述它运动的形状,且对于稍复杂的结构连描述都做不到。这个可以想想成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但是地球是疯的,很随意的动。
那么就出现了一个很显然的问题,我们称之为问题一,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正负电荷存在异性相吸的特点,为何电子不被吸到电子核上呢?粗略的说因为电子是运动的,它有一个动能,如果离核太近,速度就会越来越大,导致的结果就是汽车开快了会飞起来,它也就会飞离出去,最终停到的位置很显然是能飞到的和核吸引的力量的平衡点,就像一个拔河比赛两边力气一样大时,自然都拉不动了。所以它不可能撞到,正常情况也不可能飞离。当然随着电子的增多,电子之间还会出现同性相斥的情况,导致电子运动更加复杂。想象一下,第一个电子基本成球面运动(绕核的距离相近的时候受到的力是一致的,自然如此),第二个电子在不同的位置受到第一个电子的斥力不同运动自然更难判断,电子不断增多,情况就更加难以描述!
那么第二个问题接踵而至:既然电子运动超级复杂,那么怎么说可以描述呢?这里大概说一下目前的方法是薛定谔方程进行电子在某个区域出现几率的描述,然后绘制成图,可以大概描述,不过对于复杂的原子体系,甚至第三个元素都无法描述。那么我们进行一个抽象的描述以便我们更容易理解,那就是太阳系各行星轨道,当然这轨道不是椭圆的。那么我们可以进行定义距离原子核最近的一段轨道为第一层,稍远的为第二层,以此类推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层。目前的一百多号元素这七层就够了!那么一层能放多少个电子呢?不同层之间是不一样的,第一层只能有两个,随后为8个,8个,18个。。。看似无规则,但其实是根据电子运动轨道和每个轨道的电子容量有关,每个电子的运动有个定性的规律,详细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翻化学书中的终极宝典:结构化学!这样我们就对原子核内的电子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当然这个模型是极粗糙的,只是为了更利于建立一个概念选取了这一个模型。
基础概念有了基本的了解我们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了,下一节我们看看用这些概念能推出那些问题的原理!
如有不当之处,请大神们指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