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参加洛阳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后的反思

参加洛阳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后的反思

作者: 实验小学吴雪凤 | 来源:发表于2018-03-15 22:49 被阅读11次

   

参加洛阳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后的反思

        2017年11月15日,我到洛阳市实验小学参加洛阳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执教以《示儿》这首诗为主的一组群诗阅读课。

        我采用主问题引领的方法进行教学。课前要求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根据详细的注释写出这节课要学习的四首古诗的诗意。有了充分的预习做基础,课堂上要求学生抓住《示儿》中的“悲”这种情绪,结合全诗的内容来谈感受。学生首先抓住有明显的含有“悲”字的这一句来说,体会出陆游的“悲”是因为临终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学生只能从表面去理解,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学生这种认知的基础上,我接着引导学生:读这首诗,我们从字字句句中都体会到作者的悲伤,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诗,从字里行间去体会。经过我的引导,学生思维逐渐开阔,有的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来谈体会,有的学生抓住“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之间的矛盾来谈体会,有的抓住最让之动容的诗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来谈陆游隐含在诗中的悲伤。整首诗的品读是在“品味陆游之悲”这个主题的引领下进行。学生通过抓住一个“悲”字,体会到了整首诗的含义,并从中体会到诗中陆游对国家的担忧和不能看到祖国统一的悲伤。接下来,采用群诗的方式,拓展阅读陆游在不同时期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用这两首诗的衬托,让学生体会到陆游爱国之情贯穿一生。再次结合同时代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明白诗人之悲更是时代之悲、民族之悲、百姓之悲。陆游临终时《示儿》中的“悲”中,不仅有家国之悲,还有对百姓的悲和对自己壮志未酬的悲伤,明白“悲”并不仅仅是悲伤,“悲”中还包含了六十八岁依旧“尚思为国戍轮台”的悲壮,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悲凉,用“以诗解诗”的方式,层层深入,在诗歌的诵读中,一遍遍反扣“悲”这个主题,升华情感。

最后用练笔的方式,给出格式,让学生用现代诗的格式总结出悲中复杂的含义。在练笔中,学生梳理了本节课所学的同时,锻炼了写作和整合信息的能力。

回顾这节课,存在不少遗憾:

1、学生在谈自己体会时,我的评价语太单调,没有很好的起到指向的作用。

2、当学生的思维凝滞时,比如在读完《题临安邸》后,谈此时的想说的话时,没有及时的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向深入,而是选择了忽视,直接让学生进入了练笔,错过了更深入的理解这首诗的机会。

3、由于本人写作水平有限,练笔环节不能引导学生用更新颖的方式来写作。

        结合几次磨课,我觉得在设计引领一组诗的主问题时,除了考虑诗歌本身的特点外,更多的要考虑到学生的特点。设计点应在在学生能理解的范围内,或者教学方法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这次磨课中我设计的两个“知识卡片”,让学生通过知识卡片明白在古诗词中同一个意思可能有很多种词语来表现,比如在古诗中指中国的就有“九州”“中原”“中华”“华夏”“四海”“八荒”等等词语,指战争的有“铁马”“冰河”“干戈”“狼烟”“烽火”等。但怎么出示这些知识点时,我试了好几种方法,先是把这些词语放在具体的诗句中去读,但发现这些诗句的意思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过于难懂,就采用了最简单的方法来处理,直接用知识卡片的方式出示:在古诗词中,这次词语都指中国。然后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再做笔记积累。简单的方式更适合小学生的特点,效果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参加洛阳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后的反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amk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