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开始写好吃的,还是应当先从自己最爱的家乡小吃写起。我的老家安顺,在那里办厂也好,发展各种工业也好,都做不起来,只有做小吃最长久,各种小吃丰富多样,各式各样夜市和小吃摊广受好评,在省内其他地方跟人提起时都会称赞:“那里的某某小吃最好!”可谓以小吃闻名省内。回忆小时候,在安顺老街曲曲折折的旧巷子里,买两片热乎乎的豆腐果,或是一块烤得微黄的清明粑,一边走一边捧在手里咬着,任豆腐果混着辣子的折耳根馅料或是清明粑引子糖的滚烫汤汁顺着袋子淌到手上、顺着嘴角滴到石板路上,再急急地把手上的汤汁舔掉。不必多说,还是先来记几种最常见的小吃,部分资料来自网络,部分感受只代表个人口味,如有差异和疏漏希望包涵。
清明粑
清明粑如其名,是由一种叫“清明菜”的野菜和面所做,据资料称是西南地区清明节节日食俗,但在老家已经成为了四季皆有的常见小吃。清明菜学名鼠曲草,确实生于春季的清明时节,顶着小黄花,叶子看起来肥肥嫩嫩,披着一层薄薄的茸毛,在野外田边遇到了,掐下一株也能触到春天的柔嫩。这种野菜没什么特殊气味,混在饼中也尝不出多少味道,却为饼皮蒙上了大理石一般的草叶纹理。老家的清明粑通常就用这种清明菜加上糯米和黄豆磨成浆做成的“吊浆粑”,形成黄绿色的面皮,在里面包上引子和糖做成的甜馅或肉末和糟辣椒做成的咸馅,最后在咸的清明粑上点上一个红点作为区别。
在小巷路口,卖清明粑的摊子支着一口龟壳般凸形的烤锅,刷上一层油,一个个清明粑挤挤挨挨地排在锅面上,从鹅黄一点点变成微微的焦黄。买来咬下一口,汤汁四溢,软糯的粑粑包裹着融化的糖或热油,又烫又香,拿不稳、吃不快、舔不净、却又停不下。小时候比起辣馅,更喜欢甜味的引子糖馅料,清明菜的清香气味加上棕色糖汁与引子微沙的口感,好像可以把暮春的温热和柔软,混着草木气息和花朵的甜香,就这样整个吸进嘴里去。
裹卷
老家的裹卷有点类似于在其他地区所说的“春卷”,但和各种春卷都略有差异。在一些地方,春卷个头较小,是需要油炸的;贵阳的春卷很大,而且会包上胡萝卜等许多种馅料。而安顺的裹卷一般有两种,都不需油炸。小的裹卷通常用方形剪粉皮,抹上特制的辣椒酱,包上酸萝卜、海带、豆芽、折耳根、黄豆等馅子,十个或十二个为一盒,可以一口一个;大的裹卷也只有贵阳春卷的一半大小,同样用大一些的剪粉皮,内容物除了小裹卷的常用食材外,通常还有一小把凉面,再加上一勺特产霉豆腐的汤汁——安顺许多小吃的独特味道都来自于这种当地所产的霉豆腐,感觉可以把它评为安顺小吃的调味代表。
除此之外,不同的店家还会自己添加一些食材和调料,让每家的裹卷都有不尽相同的味道。记得过去在小学门口有一种小裹卷,一角钱一个,里面有盐菜,买来就整个塞进嘴里,包得满满当当,非常满足。另一家裹卷里有生姜水的味道,也有不放霉豆腐汤水的,只是口感会差很多。现在的小裹卷也经常用酱料来区分口味,逐渐发展出辣鸡、青椒、西红柿、香菇等很多品种,摊子上摆着一排红红绿绿的辣酱,各种口味来几个,就热热闹闹地挤满了一小盒。随着“裹卷产业”蓬勃发展,故乡的小裹卷逐渐也推向了贵阳等地,味道和种类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已经开始想象未来有没有可能出现冬阴功汤、北京烤鸭、韩国炸鸡等等神奇口味的小裹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