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学到一个功课:说者在语言上只差别一个字,在听者的感受上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事情起因于今天晚上,我接到了多年未曾联系的校友发来的信息,说:“我这最近也要组织个读书会,找你取取经,你这有什么建议?”
最近,我在做线上读书会,也在「好讲师读书会」学习和提升自己作为读书会讲师的能力。平时,我经常会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和部分成果。
我想,他可能是看到了我在朋友圈发的这些内容,所以才问我的吧。
看到他的信息,我第一时间语音回复了他:“我不知道你有什么问题。你有什么问题先告诉我,然后我再给你提建议。”
过了一会儿,他回复:“哦,不需要了。”
我一脸懵逼。
随后,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似的,忿忿地想:
哟!哪儿来的蜜汁自信啊?这么多年没联系了,连个招呼都不打,称呼都没有,张口就要别人贡献智慧给你?
话说回来,我也不是那么计较的人,你要真心想做点事儿,我也愿意帮忙。可是提问要具体呀,不具体的提问,让我怎么给你建议呢?
你是做儿童读书会、还是成人读书会?做线上读书会、还是线下读书会?做文史哲类读书会、还是艺术类书籍读书会、还是小说读书会、还是致用类书籍读书会?读书会的人员规模、人员组成、年龄结构、文化背景、职业背景…… 这里面差别大了去了。
总不能,让我去揣摩你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然后都回答一遍吧!
你把问题说清楚,我才好有针对性地提建议呀。
整理了一下心情后,我到读书会讲师群里去吐了个槽。看看大家对这件事怎么看。很快,小刘老师和猫书都给予了反馈。
小六老师说:”哈哈哈,沟通的前提是,对方真的想要变好,才有沟通的必要。显然,这个不是。”
这句话,深得我心。
猫书没有直接对这件事做反馈,而是讲了自己的一次经历:“我跟欧卡大神黄乔伊学OH卡带领师的时候,他说到一个小技巧。很多人是马上说不出自己遇到的问题的。可以换一个词。「你遇到什么困扰?」“
这段话,让我茅塞顿开。
确实,“困扰”这个词,听起来,比“问题”更平和、更友好。
同理,我们形容一个人有“心理困扰”,也要比说他有“心理问题”,要温和得多。
可能,如果我询问他,在做读书会前,他有哪些困扰,他心里会感觉相对舒适,也比较愿意进一步的交流吧。
我以往的行为模式,习惯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单刀直入、各个突破,能不浪费时间就不浪费时间。而没有顾及到,对方可能需要多一点时间才能正式进入探讨的过程。
特别是这位校友,比我年长两三岁,在我对他的印象中,觉得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可能他觉得说找我”取经“已经是屈尊了。而我直接问他“你有什么问题”,就使他本来就敏感的自尊心更感到受了伤害。
我只能叹息一声:唉!粗枝大叶如我,先前真没有想到,你可能是这样的敏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