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是个特别没计划性的家伙。往小说,写作业不分难易,琢磨道困难的数学题就时光飞逝俩小时。往大说,历届班主任问我理想时,我都答不出来,更别提人生规划。
可是,后来,仿佛突然有一天,我就变成强迫计划症晚期患者。我和赵先生相亲前,媒人考拉小姐给他反复灌输"你必须做好计划以让她安心"的指令,于是还没见面的他竟然跟我在网上研究了一小时以确定明天吃什么。是的,最后我们吃的是吉野家。
说到底,这种计划性源于考研。由于要一年自学别人三年的量,我不得不制定计划。当时我年轻气盛,鸡血满满,每天的复习计划便利贴很快五彩斑斓贴一墙。在博客上写了将近半年的复习总结,现在看来也是励志神器。
考研结束后,这种习惯变成了性格。几乎所有事我都要提前策划,寻找一条效率最大化的路径,不能容忍中间出现差错。甚至连考普通话的20个即兴话题演讲,我都准备了20个稿背下来。我现在的工作大部分是极其琐碎的事务性劳动,同时十几个任务全开的场面也是有的,因此我机械般的计划属性简直如鱼得水,在缕缕硝烟中也能做到分毫不乱。但是我发现我停不下来了,下班也转换不了角色,刚认识我的人都认为我不接地气,不想接近。
心理学里有个理论,每个人都由儿童我、成人我、父母我组成,总量恒定的情况下,它们此消彼长,各尽其责。儿童我负责自由烂漫,成人我负责理性现实,父母我负责关怀教导。计划强迫症的我如此痛苦,是因为成人我大到侵占了其他部分。但想让自己重新变得温柔、纯真、懂得享受快乐,并不是要扼杀成人我,而是三个我能在需要的时候发挥作用,转换时游刃有余。
道理我都懂,身体却很诚实,真的做不到。直到遇到了赵先生。先文说到,赵先生第一次相亲严阵以待做功课的紧张样儿。直到第四次见面我们确定了关系。慢慢我发现这家伙居然是我的反版。
他生性自由随意,除了工作上极其认真,生活里真真是个毫无计划任意妄为的人。纯直男思维,遇事情绪收敛得快,马上开始想解决方法。明天天大的事,前一晚就算没准备完也沾枕头就着。本来以为这样两个人,会因为截然相反的性子四处碰壁,吵得不可开交。可是我俩在一起快三年的时间里,吵架的次数一只手都数的过来,更是因为互补的性格展开了互利共赢的合作。
我不再惶惶地把问题思来想去,开始能够在他的催眠中放松入睡。出去玩耍也不再确定好每一站点的所有细节,而是走到哪里随心意享受即兴的浪漫。甚至忘掉自己不会游泳的恐惧,跟他跑到塞班的海底潜水。
计划也好,随性也好,并非要你做个单选题。人活得有特点,把一个属性运用到极致是会让人印象深刻,但对于自己真的是美好的体验吗?“心流”创始人——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对富有创造力的各界大家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的人格共同点是复杂,这种复杂是可以根据情境的需要,从一个极端转变为另一极端,但不会感到内在的冲突。
现在我的生活富有节奏感,工作时全情投入如同高效小马达,休息时闲散放松不紧不慢如同在度假。最棒的便是这种转换已不再花费力气,行云流水,理所当然。
我终于可以坦然地做个任性的计划者了,你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