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来到他的卧室,看到四面墙壁贴满的遒劲有力的书法作品,你很难想象出,一个后厨的师傅,竟然能够在工作之余坚持习书四年,何况还能把一手毛笔字写得那么好。一个38岁的中年男子,讲话慢条斯理,笃定中透露出慈悲与智慧,向我说出了他的故事。
关于刘臣师傅的印象,最早刷新我对厨师固有概念的一次事件,应该在四年前。当时市里有领导来校检查工作,刘臣师傅用冬瓜雕刻出一幅精美绝伦的作品——一帆风顺。那年的我,在张金芳老师领导下的信息部做文宣工作,我扛着一部摄像机,来到餐厅看到那一件艺术品的时候,我就想,这哪是人雕出来的啊,分明就是从外面买来的工艺品。后面听人介绍,这就是我校厨房的大师傅——刘臣老师雕刻出来的作品时,我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果你与我一样,认为厨师就只有切菜、掌勺、摆盘那两下功夫的话,那你就彻底OUT了。我也是从那时开始,才晓得厨师还有懂雕刻工艺的。偌大一个冬瓜,要在上面刻出船的形状,还要插上风帆的小装饰品,当然,最关键的是,要刻上“一帆风顺”这四个字,可见其刀法之纯厚。据厨房主管介绍,刘臣师傅在后厨属于高级人才,平时不“抛头露面”的,只有等学校来了贵宾或是明师,才专门被领导点名炒小锅菜来招待客人的。
刘臣师傅,黑龙江加格达奇人,家乡位于大兴安岭脚下。19岁出去拜师学厨,三年苦学“出山”,自己方才独当一面。他回忆,小时候家里穷,为了早日减轻父母负担,刘臣师傅决定等时机成熟就出去找师傅做学徒,一来可以学点真本事;二来可以让父母不再那么劳累操心。酒店的大师傅领了四个徒弟,只有刘臣师傅把老师传授的雕琢工艺,连同切菜炒菜的手艺,一道学回来了。他说,当时年轻人也都浮躁,学雕刻这门技艺,需要能够静下心来沉淀,领悟到其中的乐趣和奥妙,才可以对它产生兴致,也就是持续不断的学习动力。
“现在的年轻人啊,太有福气了,去学厨师,有些大师傅还给钱呢”,见到我疑惑的眼光,他解释道,“现在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不想让他们去学习脏苦累的工艺,所以导致酒店往往招不到学徒,能来一个,就当祖宗一般地供着,不敢说不能骂,这哪像学徒呢?”刘臣师傅那会儿学厨师,如果菜做得不对口味,师傅是会严厉骂人的,有时还会吃到师傅的“棍棒”。但是从他的口气可以看出,刘臣师傅感恩他的严师,因为有了他们的培养,才成就了今天的他。
在与刘臣师傅对话的时候,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能够耐得住性子的人。他说话比较慢,力求每个字都表达清楚,给对方被关照的舒服感觉。他说自己从小就对各种美术图案和室内摆设非常感兴趣,加上不同寻常的定力,让他掌握了雕刻的技能。我们从他的经历也可以看出,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言:“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是非常正确的教育论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是强调定能生慧,刘臣师傅的成才过程,便是最好的说明。
在厨房做厨师,不只是洒油舀醋炒菜那么简单。厨师都要杀生的。他回忆说,师傅曾经教他们如何杀死活鱼,有些顾客很讲究,不喜欢端上来的鱼被剖腹,所以刘臣师傅得掌握老师的“独门绝窍”,把鱼的内脏从腮帮里取出来,这的确需要很高的“手法”。说到这里,刘臣老师仍然心生惭愧,说以前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不知道如此去伤害生命,是对良心的最大泯灭。26岁时,他接触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寻思着转行。可是,转行岂是那么容易的?然而他通过自己听讲座、看书籍,明白了再这样在酒店干下去,肯定会感召来灾祸。
后来,他与太太商量,就从酒店辞职出来,在超市租了一个小柜台,专卖与传统文化有关的书籍、音像等文化产品。但是,那会儿的人们,大部分精力都在搞经济生产,人们的精神文化提升需求,没有那么强烈,所以他的生意,比较清淡。一年后,应聘至一处林场,做起了临时护林员,主要职责是预防森林火灾,及时发现火灾并控制火势蔓延。“当然,碰上大火得靠专业的消防工作人员”,刘臣师傅笑着回忆那一段与森林小动物一起生活的场景,脸上堆满微笑。
2012年2月份,在初中部高健老师的引荐下,刘臣师傅来到秦皇岛市民族学校,应聘上了高级厨师。这一下,他可乐坏了。因为自从接触传统文化以后,他就想从酒店转出来,可是要找到纯粹的素食馆,非常困难,所以他不得已才去做了护林员。恰好,秦皇岛市民族学校,又是一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师生的餐厅,基本上都是素食,而且学校还有特色书法教学,这也是他很久以前就仰慕的一种传统才艺。听餐厅主管说,下班后的时间可以自由安排,他心里面又乐开了花。
这四年来,他拜陈伏坤老师为师,从基本的笔划写起,站桩握笔,不图快,不攀比,多观心,他的书法进步很快。现在,他可以写行楷、楷书两种字体,每天四点多钟起床,就开始练习书法。每天有四个时间段,他都风雨风阻地拿出文房四宝,在自己的书法小天地里尽情徜徉。因此,永字八法的过关,别人需要一年甚至更长,他只用了半年就完成了,接着就是《心经》的大字楷体临摹,他都写得非常轻松。陈伏坤老师对他点赞有加,常常对我们说,这个后厨的刘臣师傅,学习书法的精神特别值得我们效法,每天工作那么辛苦,还不忘提升自己,何况每天都与书法为伴,真是难能可贵啊。有时候,刘臣师傅也会拿着自己的书法作品,来到办公室找陈伏坤老师指点。他特别谦卑,陈伏坤老师也很赏爱谦虚上进的“学生”,每次施教,都毫无保留,倾囊相授。
以前倪敏达老师说,秦皇岛市民族学校的师生,人人都会经典、书法、太极,这就是传统才艺的魅力,是传统文化的氛围,是传统学校的格局。果然,我们在刘臣师傅身上看到了这一份对于传统德艺的追求,对于努力拼搏的坚持,对于真善美慧的信仰,最重要的是,是那一颗慕道的赤诚心,尤其难得。
许多长期练习杨淑芬老师“永字八法”的书法爱好者,收到了来自精神提升和身体康健两方面的“大红包”。刘臣师傅说,以前炒菜时,经常犯鼻炎,闻到油烟味,更是受不了,通常是炒完一顿菜就要躺在床上休息,忍受着鼻子痛痒的煎熬。但是他写字时,都是站桩书写,也许是气脉被打通了,鼻炎竟然好了。
刘臣师傅说,做菜、雕刻等厨艺,其实与写书法都是相通的,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位好的厨师,要想炒出高质量的菜品,一定要静下心来研究菜品的搭配、火候的掌控等,而一位习书者,要想书法写得顺顺当当,也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顽强意志与坚定毅力。刘臣师傅强调,一年365天,写书法从不间断,工作紧凑时,不少写;工作轻闲时,不多写,这一份从容淡定的品质,就这样被养成了。
刘臣师傅不仅喜欢书法,对于经典与太极,也是仰慕已久。很多情况下,他会在写书法前读一段经典。他把在经典中学来的智慧,用在菜品的研发上面。比如一道“父慈子孝”的菜肴,采用传统伦理道德的“父慈子孝”教化,就非常“高大上”。做菜时,先将一个南瓜掏空,蒸得七分熟,最后把由莲子和豆腐混合煮好的羮汤放进南瓜,一道有品味的菜就出来了。“豆腐”通“父”,“莲子”通“子”,可见他运用经典的灵活程度。再如,研发一道名为“步步禅”的菜品,他用土豆泥和成脚印的形状,然后在上面用番茄酱洒成“禅”的字样,让享用者一看,就知道此菜涵育着浓厚的太极文化。
再一次,山东林祥超董事长开了一家素食店,刘臣师傅过去帮忙,他当场就研发出了一款名为“紫气东来”的高端菜品。具体做法是,将紫薯打成汁和成丸再炸出来,然后以冬瓜作原料,雕成一艘大船,船体上刻出“紫气东来”四个大字。最后,刘臣师傅还不忘秀一下自己的文学水平,用番茄酱洒出一首七言绝句,把“林祥超”这三个字给嵌进去了,真有才啊。再如,研发“太极”这款菜品,以煮熟的南瓜汁和紫薯汁分别调成太极鱼的阴阳形状,最后在菜品的上下两端,用巧克力拼成“乾”和“坤”的卦象,这连《易经》的智慧都用上了,怎能让人不佩服呢?刘臣师傅说,未来他想自己编一本菜谱,把传统文化的许多经句用上,让人品菜赏文,爱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刘臣师傅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救了他。如果在26岁没有遇上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能这一辈子将会过得非常凄惨,因为他在酒店做的职业,造作的恶因,终有一天会将灾祸降临到他身上,对于这一点,他深信不疑。以前,因为自己在家中是老幺,说话没有分量,有时给哥哥姐姐提一些建议,但是他们听不进去;现在,哥哥姐姐人生中作出什么抉择,还得问问他的意见。他的太太马桂颖老师,以前也是厨师,两人在酒店认识,但是自从刘臣师傅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后,开始转行,他太太非常支持,而后自己也在超市谋得一份售货员的职业,真是“夫唱妇随”啊。
他俩有一个12岁的儿子,以前在我校小学部就读,因为刘臣师傅父亲年老需要有人照顾,他太太勇担责任,带着儿子回到加格达奇的家乡,去恪尽孝道。刘臣师傅在秦皇岛市民族学校工作,特别安心,因为有那么娴慧的太太,把家庭的里里外外,打点得非常得体,“这有益于我俩的修学,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有积极影响”,刘臣师傅笑着说。
采访完毕,与他合影,感觉这位憨厚的年轻人身上,蕴藏着一股巨大的生命能量,未来,或许会在书法方面有所作为。刘军中师傅在旁边笑着搭讪,齐白石大师,原来只是一位木匠,在30岁的时候,才开始学习画画,结果终于成为一代宗师。于刘臣师傅来说呢?也许,他卧室的书法作品和炯毅的眼神,可以给关注他的人最好的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