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
【读史记论】 论郦寄卖友

【读史记论】 论郦寄卖友

作者: 口耳 | 来源:发表于2018-02-07 14:57 被阅读76次

    汉初吕氏覆灭,属吕禄之死最惹人同情。因其既遭女婿刘章背叛,又被挚友郦寄出卖。

    朱虚侯刘章少年英雄,素怀为刘氏报仇之志。他与吕禄女结合,本系政治婚姻,真情实意自然有限,所以反逆岳父,并无犹豫。他内心的情感波澜,应是与“视其如子”的吕太后有关。

    郦寄则大不同。寄、禄之交,四海闻名。吕氏与大臣斗争,郦寄本应坚守前者阵营才是。但周勃、陈平为夺取兵权,劫持了郦寄老父郦商,以其性命相胁,逼郦寄出面诓骗吕禄弃军。因此,郦寄陷入了道德冲突。

    忠孝仁义,作为道德的不同范畴,各具美妙。如这些范畴间永不起冲突,斯为美事。但世事并不总如人愿。对郦寄来说,一边是孝悌,一边是友谊,没有两全其美之道,他必须两者择一而从,并承担舍弃另一边所带来的道德指控。

    也许有人会说,这选择并不难。世情百态,当以忠为先。吕氏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吕禄死不足惜。班固作《汉书》,也是这样为郦寄开脱的。殊不知,史书里所谓“吕氏欲为乱”云云,只不过是胜者的涂饰。成王败寇,自古皆然。试想,若当时获胜的是吕氏一方,后来的历史记载又会如何评价绛、平等人呢?

    而且,用忠压倒其他道德要求,是王朝统治的惯常手段,其中透着权力的粗暴与蛮横。郦寄当日所思,应无所谓忠与不忠,而纯系情感的激荡。

    人的心肠软硬不一,会为道德冲突而苦恼的人都称得上高尚。无赖如刘邦者,逃亡路上,亲生儿女也可以狠心推下车,老父临戮,他也愿分一杯羹。对这种人来说,又哪有痛苦可言?

    但即便在太史公笔下,郦寄的心理也是模糊的。按史料所记,他劝吕禄弃军,前后至少有二回。第二回已是图穷匕见之际,且有典客刘揭从旁监视,郦寄当时对吕禄所言,自然尽皆虚语。而其前次劝禄归将印、与大臣盟而之国守藩,却着实为解决当时政治上的难题指出了另一种思路。当是时,吕氏内外交困,发兵则畏败,弃军则不甘,正彷徨无计。如能以和平方式达成妥协,为藩王不失富贵,于吕氏倒也是条出路,当时朝中首鼠两端之辈亦未必不乐见其成。可惜吕氏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吕禄死后,天下皆称郦寄卖友。人情的浇薄和苛刻于此可见一斑。如当日郦寄不卖友,任由父亲死于绛、平之手,他也会被骂成不孝的禽兽。正可谓两面非人也!

    古来面临道德冲突者所在多有。不知郦寄会不会羡慕与其相去不远的王陵?当初,项羽拘执王母,要挟陵背汉投楚。王母不愿拖累儿子,于是伏剑自杀。王陵由此获得解脱。郦寄没有这样的父亲,所以只好留下千古骂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史记论】 论郦寄卖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zzo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