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多次被问及一个共同的问题:做语文老师和做语文编辑有什么不同?我常常回答:同中有异,各有苦乐,不管哪一种,我都能享受到其中的乐,也能受得了其中的苦。在充满酸甜苦辣的工作生活中,我的知识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升,视界得以拓宽,意志得以磨炼。
当我在一本书的字里行间与两个词语不期而遇时,我有一种愉悦的悸动,或者说心灵的震颤。它们安静地躺在书里好久了,似乎就是为了等待我的到来。一个词语是“发心”,另一个词语是“愿力”。“发心”就是做事做人源于本心,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大到“人为什么活着”,小到“我为什么要做眼前这件事”。“愿力”,就是对自己发心去做的正确的事情,如何才能无怨无悔,甚至心甘情愿,解决的是“怎么样”的问题。
当我们发自内心地知晓自己做一件事的缘由,并且能尽最大努力、毫无怨言地把这件事做到精心做到让自己满意之时,我们就会体验到生命的真趣。之所以是真趣而不是乐趣,就在于做事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困难,甚至让人懊恼的状况,在这个阶段会有沮丧、愤怒和失望,可能有那么一个时间,想要放弃。
此时此刻,如果能咬咬牙坚持下来,最终常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守得云开见月明。一旦回首,当时的情景不管有多糟糕,都可以让人会心一笑,云淡风轻。
作家毕淑敏在《你站在金字塔的第几层》一文中说:“人生的价值并不在永远是胜利,而在于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了独一无二的属于自己的体验。”我喜欢独特的体验,为了寻找这份体验,我向往那些未曾经历的事情,这让我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对于有价值有意义的新鲜事物,我喜欢接触,更喜欢学习,哪怕是一本刚上市的新书,或者是一件看起来不能完成的一件事。
发心愿力,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到更好就在刚刚过去的一周,我连续加班五天,做了一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同事说我“多管闲事,不怕挨累”,家人说我“工作不要命”,受益方似乎也并不买账,但是我自己却干劲十足,废寝忘食,还乐此不疲,充分发扬了把事情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近期我们编辑部和一所中学联合主办一次整本书阅读论坛,因主题新颖、专家阵容强大而魅力四射,报名出乎意料的火爆,最后不得不提前截止报名。在对刚刚结束不久的语文教育论坛进行总结时,我找到了很关键的一个点,就是统计报名信息这个环节。
报名是一个研讨会或培训活动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人数不够或人数过多都会出现一系列问题。经常组织研讨会的我们,每一次都格外重视这一环节,安排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如果研讨会涉及初高中两个学段,就要安排两位报名负责人来统计整理。报名信息统计工作任务琐碎繁重,临近会议一个月时就要开始做统计表格,并且要实施动态化、常态化跟踪,基本上要每天更新一次。
不论是编辑部负责统计,还是承办学校负责统计,都会花费本职工作以外的时间精力。通常情况下,统计工作都能做完,会把参会者的报名信息根据项目放到相应的表格里。比如,我们的语文教育研讨会大多需要参会者以表格形式提供下列报名信息:姓名、学校、性别、住宿、发票抬头、发票内容、税号、联系电话、邮箱和缴费方式。虽然每次公开发布的启事或邀请函中都会清楚地写出来,但不是每一位参会老师都会按照要求来提供信息,总会有信息不准确、不完整的情况。而即便报名信息提供得很完整,还是会有一部分参会者因为各种原因而临时取消行程,这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参会人数的不确定性,而宾馆、大巴、用餐、会场、会务资料袋等方面都是有限数的,这种人数的不确定性和诸多方面的限数构成了每次活动的冲突,让会议组织者纠结不已。
在过往的好多研讨会中都出现了报名人数和实到人数相差悬殊的情况。前者多于后者,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前者少于后者,会造成各种突发状况,比如资料袋不够用、会场容纳不下、用餐紧张等。避免上述问题出现的关键就是严守报名关。
我虽然自己吸取了以往会议报名方面的教训,却并没有在论坛筹办之始就对这个环节给予明确要求,做了和做到什么程度是不一样的。追根溯源,责任在我。当我收到报名老师发来的报名表时,我知道最紧要的不是主持经验交流环节这件事,而是以最快的速度确认报名信息和是否到会的真实情况。
面对五百多人的报名表和倒计时的时间,我发扬了脚踏实地的愚公移山精神,一个一个参会者打电话、发短信确认,从大的团队开始,我们通常把团队中放在最前面的人默认为领队,电话总是先要打给这位老师,如果碰到特殊情况,被联系的老师也会把领队的姓名告诉我。
能一次电话就打通的毕竟是少数,通常要打到三至五遍才会有人接听,个别的是一直就打不通。看着不正确的报名信息被更正,不完整的信息被填满,我觉得很满意,即便耳朵打电话打得痛了,眼睛盯着电脑表格盯得酸了,也有在所不惜的虔诚。
经过五天的加班加点,终于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圆满完成了八成信息的确认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我和许多老师进行了愉快的沟通交流,有些还加了微信,成了微友。
发心愿力,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到更好梁正中先生在《孝育天下》这篇文章中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功到自然成,最终止于至善。我十分赞赏这句话,很多人的成功不是源于他的天赋异禀,而是源于勤奋踏实的精益求精,不论大事小事,都能待之以诚,不浮躁,不逃避,不抱怨,尽心尽力拧紧每一个螺丝钉。
我知道,一旦在本职工作之外,再承担一分多余的临时性工作,大多数人都不会发心愿力的,哪怕心里明白这项工作很重要,会影响全局。
但就一个人的综合发展来说,很多能力的形成都是在八小时之外的付出里,通常的八小时以内只能完成最基本的工作,就是你有我有他也有的那些东西。比如学生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必须要有课外的有效拓展;教师要想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必须利用基本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勤奋耕耘;优秀编辑不是仅仅完成基础工作量就能练就的,必须多读书、拓视野、厚底蕴……
当我发心愿力地把这件事做好以后,便带着轻松的心情来到宁波出差,投入到新的学习活动中来。两个小时的高铁,将我从一个办会者变成了一个参会者,为了不给主办方添麻烦,我在报名截止的日期里按照要求发送了我的报名信息,又在合适的时间里买了往返车票。我悄悄地来到这里,不带来一点麻烦,又悄悄地离开,载着真诚的友谊和满满的收获。
发心愿力,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到更好一位新结识的老师朋友到家以后给我发来一条信息:“张老师好,暮色降临中到了家中。此次宁波之行,有幸认识您,认识有情怀、有境界的语文老师,心中有着满满的喜悦。前行的路上,我们相伴。”
看着屏幕上的这段文字,满是欢喜,满是感动,于是写下了如下文字:“您旅途辛苦了!语文路上一路温暖,一路风景,一边行走,一边享受生命的美好。我在宾馆里安静地读书,明天上午与作者谈书稿。岁月静好,感谢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位朋友!”
黄玉峰老师在开幕式发言中的一句话让我永远铭记:“即便是只给我1元钱的年薪,我也要去五浦汇去做校长,因为我觉得这件事有意义有价值。”是的,当我们发心愿力地去做有价值的事情,并且把它做到让自己满意时,最终会给他人带来很多幸福的感受。
而幸福的感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