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建史04 住宅与聚落

中建史04 住宅与聚落

作者: Cloudstar | 来源:发表于2019-05-30 13:27 被阅读0次

    第二讲 住宅与聚落

    概述

    1 定义

    1. 住宅:居住的地方。
    2. 民居:民间居住性建筑,居住性建筑与住宅同义,而民间则与官式相对。
    3. 乡土建筑:民间建筑,强调与城市相对的乡土性。

    2 影响住宅形式的可能因素

    1. 社会结构
    2. 家庭结构
    3. 生活方式
    4. 私密性观念
    5. 对自然场所的认知方式
    6. 宗教信仰
    7. 气候
    8. 可供使用的材料与技术手段

    3 发展

    1. 仰韶:一个房间;住是只有休息的地方;暗示家庭规模;火塘在中间,需要保持常年不灭,家庭核心
    2. 龙山文化:两个房间,中间有门道;出现活动的分化
    3. 周代士大夫住宅:门堂分立
    4. 从隋到晚唐,有一个从廊院式到合院式的交叉过渡期。

    4 分类方法

    1. 平面分类法
    2. 外形分类法
    3. 结构分类法
    4. 气候地理分类法
    5. 民系分类法
      共同的方言
      共同的生活方式
      共同的信仰
    6. 构筑类型
      以结构分类法为主线,综合考虑气候地理以及民系方面的差异所作的分类。

    5 举例

    1. 北京四合院
    2. 江南地区住宅
    3. 客家土楼
    4. 蒙古毡包
    5. 砖墙承重住宅
    6. 窑洞
    7. 大理白族住宅
    8. 摩梭井干住宅
    9. 傣族干阑式住宅
    10. 新疆阿以旺
    11. 西藏碉楼

    一、明清北京四合院

    典型体现了中国汉族传统观念与生活方式的住宅形式

    1 四合院的典型平面与建筑组成

    三进院落最为典型

    正房、厢房三开间,正房不住人

    等级:正房>东厢房>西厢房

    平面格局:
    中轴对称,等级分明;
    内外有别,秩序严整。

    垂花门重要的内外分界,对外往往是装饰最华丽的一面,对外宣扬财力;对内有屏门,遮挡外面实现,实现内外分界。

    2 平面的变化

    2.1 规模的变化

    一进院落、二进院落、三进院落、四进院落(厅堂部分扩展,表示主人身份提高、工作责任提高,厅堂成为合院重点)、带园林(园林不是孤立存在,依附居住;打破传统的严格划分,在不同场合下,不同身份的人都可进入;家人、外人可以在这个场合遇见;一定程度打破了严整居住空间中构成的秩序关系)

    2.2 朝向的变化

    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入口朝向不能位于东南,宁可夺走一段路,仍要保留布局方式

    3 门

    象征主人的身份、地位;引导路径,分隔院落。

    街道环境→宅门→照壁→转折→垂花门两重们→转折→看到庭院

    3.1 宅门

    1. 广亮大门
    2. 金柱大门
    3. 蛮子门
    4. 如意门
    5. 小门楼

    3.2 垂花门

    垂莲柱

    屏门

    4 特点

    1. 平面格局:
    2. 门:
    3. 整体表现出内向封闭的特征

    5 围绕几个方面展开的比较

    1. 家庭模式与住宅的规模格局

      江南地区城市官式住宅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住宅

      云南宁蒗摩梭族住宅

    2. 院落

      1. 江南地区官式住宅天井
        天井高深,通风量大,减少太阳辐射,拔风采光效果好
      2. 大理白族住宅
      3. 疆阿以旺
    3. 住宅的精神核心

      《仪礼》中的士大夫住宅图

    4. 装饰

      重点、手段、题材

      汉地住宅通常以大门和厅堂为装饰重点,以彩画、木雕、砖雕为主要手段

      1. 北京四合院:垂花门
      2. 江南地区城市官式住宅:厅堂(轩)
        轩的使用是江南地区住宅的重要特点
        厅堂:雕梁
    5. 材料与结构

    二、山西住宅

    正房不居住(仰韶时期的火塘)

    院落比例与北京四合院不同

    厢房三开间,中间分隔两个房间

    后来厅堂的出现,两重院落,正房为保持主体地位,加高高度,甚至达到三层楼高度

    三、窑洞

    1. 窑洞民居主要是适应我国西北部、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的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而产生的。

    2. 主要分布:豫西、晋中、陇东、陕北、新疆吐鲁番一带

    3. 用材:土

    4. 特征:以天然土起拱为特征

      双心圆

      三心圆

      半圆

      割圆

      平头三心圆

      抛物线

      落地抛物线

    5. 适应的环境:黄土高原和干旱少雨气候炎热的吐鲁番(交河、高昌故城遗址)

    6. 类型

      1. 开敞式靠崖窑
        面阔:进深=1:2-1:4
        实例:河南巩县康百万庄园

      2. 下沉式窑洞(河南称地坑院)
        与靠崖窑的区别:必须人工对地形进行加工形成壁立的面,才能开挖窑洞。建造中,首先在平地上下挖,下挖到一定深度才开始在四面水平挖穴
        要解决的问题:交通;排水;结构
        巩县西村

      3. 锢窑

    7. 窑洞住宅的优缺点

      1. 优点
        1. 节能,冬暖夏凉
        2. 就地取材,经济适用
        3. 防火,防噪音
      2. 缺点
        1. 容易塌顶
        2. 空气不流通,潮湿
        3. 排水存在问题
        4. 抗震困难
        5. 施工周期长

    四、江南地区住宅

    1 天井

    天井高深,通风量大,减少太阳辐射,拔风采光效果好

    实例:苏州铁瓶巷任宅

    2 备弄

    3 “轩”:在室内创造二次空间

    4 装饰

    砖雕、木雕、石雕、彩画

    五、客家土楼

    1 定义

    土楼是指适应大家族聚居,采用夯土墙木梁柱共同承重的巨型居住建筑

    2 主要分布地

    福建、广东、赣南

    3 背景

    客家迁移路线

    4 土楼类型

    4.1 五凤楼

    1. 典型平面:三堂两横

    2. 构成

      1. 水池
      2. 照壁
      3. 下堂(门厅)
      4. 中堂(祖堂)(私塾、会客也可能通过分隔中堂布置功能)
      5. 横屋(居住楼房)
      6. 后堂(居住楼房)
      7. 楼背
    3. 实例:大夫第

    4. 祖堂布置在中间是为了保护,反应土楼的内向性,体现不同功能的重要性

    4.2 圆形土楼

    1. 构成(从外到内)

      1. 居住楼房
        1. 底层:厨房、餐厅
        2. 二层:粮仓、储藏
        3. 三层以上:卧室
        4. 二层以上设回廊
      2. 辅助用房:厨房、餐厅、客厅
      3. 祖堂
    2. 从底层到顶层的一个单元是一家单元

    3. 窗户根据功能所需的防御性,从上到下减小

    4. 自己没有楼梯,只有公共楼梯上下;家庭的封闭性被打破,强调家庭和家庭之间的关系,强调家族的概念

    5. 实例:承启楼(大规模)、怀远楼(中等规模)

    6. 特征:

      软石的墙基

      夯土的外墙

      只有大门进行装饰,只有大门使用石材

      窗户上大下小

      四个瞭望洞口

      轴线

    4.3 方形土楼

    1. 构成

      1. 祖堂:轴线尽端
      2. 居住楼房
      3. 客厅
    2. 实例:和贵楼、遗经楼

    5.特点

    5.1 平面特征

    1. 中轴对称,保持北方四合院的传统格局性质
    2. 大家族聚居,以祠堂为重心,公共空间沿轴线布置

    5.2 结构构造特征

    1. 夯土墙与木梁架共同承重
    2. 大挑檐:减少太阳辐射、保护夯土墙
    3. 内侧活动式屏门、隔扇,有利空气流通
    4. 防卫功能突出:夯土外墙高大厚实;内大外小箭窗等

    六、云南傣族干阑式住宅

    主要分布地:云南,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主要特征:大挑檐,大挑台,架空支柱层

    适应气候:潮湿炎热

    七、云南摩梭族井干式住宅

    主要分布:东北,云南(滇西北森林密布的高寒山区,)

    使用环境:林区

    材料:木

    特征: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面阔进深较小,利于防寒,就地取材

    适应气候:寒冷

    八、碉楼

    1 特点

    1. 平屋顶,密梁木楼层
    2. 外墙厚实高大,收分墙体

    2 主要分布地

    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地区,以藏族羌族为代表。

    3 特征

    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内为密梁木楼层与屋顶。

    4 适应气候

    寒冷干燥

    5 实例

    西藏囊色林庄园主楼

    九、阿以旺

    平面布置特点

    1. 以庭院为中心
    2. 布局自由灵活
    3. 客室的重要地位和冬夏分室
    4. 内向封闭

    十、毡包

    适合游牧生活的建筑方式

    十一、村落

    地缘:地理、气候、风土
    血缘:聚族而居

    1 皖南村落

    1.1 建设背景

    徽州商人,“无徽不成镇”
    儒商居多,讲究伦理道德

    1.2 选址与格局

    “枕山、环水、面屏”

    1. 按风水选择村址
      1. 后倚靠山——屏挡冬日北来寒流
      2. 面朝案山——面朝尺度较小的案山及河流,有利于接纳夏日南来的凉风并利于取水的方便,朝阳可以争取良好的日照,缓坡可以免收淹涝之灾
    2. 环水——面水可使气“界水而止”,为聚落环境孕育生机,调节局部小气候
    3. 林木茂盛——植被可以保持水土,调整小气候,果树林木差桑可获得经济利益及燃料能源
    4. 封闭式的格局自称天然屏障,便于防守,共同抗敌

    这种格局形成较封闭的区域居住环境,既可以使村落避开强烈山风和寒冷潮湿气流的侵扰,在夏季又可以吸纳临水而过的凉风,使村民获得安全稳定的居住心理需要。

    实例:安徽歙县棠樾村

    棠越村以富亭山为屏,面临沃野,源自黄山的丰乐河由西而东穿流而过,周围群山环抱。水口处人工堆筑七个大土丘,称为七星墩,以形成锁钥。
    用密集的七座牌坊和一座亭子形成群组,加强水口一代的限定符号以强调“一方众水所总出处”的重要地位。

    村落的建设,始终围绕着这两个前提:“船行西递”和敬爱堂居中
    老一辈人仍肯定的画出长房和六房胡氏子孙宅居地的大致范围,即围绕在其房派支祠或更小的分支祠的周围。
    宗法制度破除后,房产交易失去了一定之规,胡氏家族的房产甚至族产,很多都转让给异姓。原来住在山坞的小姓聚落,陆续迁入村内,西递逐渐演变成为个性杂居的农业村落。原来的结构秩序除了巷道网络仍然保留下来,其中心与组团的模式已经随之模糊了。

    1.3 水系、水口以及地理环境的人工改造

    水系改造—宏村
    宏村西溪原为从西北直接流向东南,导致雷岗山下盆地局促,渐渐无法满足村落的发展需要。后因西溪改道,和羊栈溪汇合,流向南方,这样雷岗山前盆地平坦开阔,促进了之后村落的繁荣发展。
    明朝永乐年间,汪氏家族三次登门,聘请号称“国师”的风水名家何可达(休宁县海阳人)勘察山川、审定脉络,经过10年的研究,制定了村庄的人工水系规划,“引西来之水,南转东出”,在“乐叙堂”总祠前建成形如半月的“月沼”。时任山西粮运主簿汪辛,出资一万两白银改造修建。
    明朝末年,宏村已越过“月沼”向东南发展,族人根据先人遗训,在万历年间开辟“南湖”,实现了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完美结合,由此奠定了宏村从雷岗山到月沼再到南湖这一条近千年不变的“风水”环境理念实践的典型例证。

    1.4 宗族与家族

    祭祀建筑繁多,突出宗族礼仪

    1.5 街巷空间

    2 山西汾河流域古村落

    2.1 自然与人文

    2.2 家族与村落结构

    山西襄汾丁村

    1. 沿汾河自北向南发展
    2. 以祖宅院为核心,子孙宅院围绕其有序分布
    3. 丁字形街巷,公共建筑建于街巷端头

    2.3 祠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建史04 住宅与聚落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gmt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