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22

作者: 槑槑啊 | 来源:发表于2017-06-19 09:20 被阅读7次

第三章 住宅与聚落

一、概说

1.住宅是人类最早的一种建筑类型

(1)远古人的住宅方式天然洞穴、构木为巢、冬窟夏庐。

(2)聚落

①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而形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

②人类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聚落分化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非农业的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③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以城市中达官贵人的住宅和乡村中乡绅庶民的住宅为代表,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也自成轨迹。

a.城市中的住宅随着社会的发展有较明显的形制变化,乡村中的住宅更多在适宜技术上不断演进。

b.由于人口迁徙、文化传播等,两者亦互有影响和交流。

聚落则由于城市和乡村的分野而面貌各异,城市自成体系,乡村却由于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发展的延续性,一直存有早期聚落的两大特征:

第一,以适应地缘展开生活方式,汉族以农业活动为主。

第二,以家族的血缘关系为生存纽带。

2.住宅形制演变

(1)春秋时期

①士大夫住宅由庭院组成,入口有屋3间,明间为门,左右次间为塾。

②门内为庭院,上方为堂,既为生活起居之用,又是会见宾客、举行仪式的地方。

③堂左右为厢。

④堂后为寝。

(2)汉代

①继承传统的庭院式

a.规模较小的住宅有三合院、L形住房和围墙形成的“口”字形院及前后两院形成的“日”字形院。

b.中等规模的住宅,右侧有门、堂、院两重,是住宅的主要部分;左侧为附属建筑,院亦两重,后院中有方形高楼1座。

②创建新制——坞壁

a.平地建坞,围墙环绕,前后开门,坞内建望楼,四隅建角楼。

b.坞主多为豪强地主,借助坞壁加强防御,组织私家武装。

(3)北魏和东魏时期

①贵族住宅的大门,用庑殿式顶和鸱尾,围墙上有成排的直棂窗,内侧建有围绕着庭院的走廊。

②不少贵族官僚舍宅为寺,住宅由若干大型厅堂和庭院回廊所组成,供不同用途。

(4)隋唐五代

①住宅仍常用直棂窗回廊绕成庭院。

②宅第大门有些采用乌头门形式,有些仍用庑殿顶。

③庭院有对称的,也有非对称的。

(5)宋代

①平面十分自由,有院子闭合、院前设门的,有沿街开店、后屋为宅的,有两座或三座横列的房屋中间联以穿堂呈工字形的等。

②院落周围为增加居住面积,多以廊屋代替回廊,前大门进入后以照壁相隔,形成标准的四合院。

(6)元代用工字形平面构成主屋。

(7)明、清两代

①北方住宅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

②江南地区的住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沿纵轴线布置,但方向并非一定的正南北。

③大型住宅有中、左、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宅后或宅左或宅右建造花园。

3.住宅构筑类型

(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

①分布地区北京、江浙、皖南、江西、湖北、云南、四川、湖南、贵州等。

②各地区的各自特点

a.北方多用抬梁式,以北京四合院正房为代表。

b.南方多用穿斗式,如云南白族住宅的主体部分。

c.皖南、江浙、江西一带

第一,山墙边贴用穿斗式,以较密集的柱梁横向穿插结合,辅以墙体,增强抗风性能。

第二,明间改用大梁联系前后柱,省去多根柱子,大梁上再抬上部梁架,为抬梁、穿斗混合式。

(2)竹木构干阑式

①分布地区广西、海南、贵州、四川等僮侗语族地区各少数民族。

②特征

a.在民间住宅中,以竹、木梁柱架起房屋。

b.分布广,主要用于潮湿的山区或水域。

第一,浙江余姚河姆渡的干阑式建筑,构件有榫卯和企口,是长江以南地区新石器时代的最早发现。

第二,四川成都十二桥出土有商代干阑式建筑、湖北蕲春发现有西周的大型干阑住宅。

第三,云南剑川海门口有干阑式建筑遗址,房屋一端搭在岸上,大部架于水上,是金石并用时代的干阑式建筑。

第四,广州出土的汉明器,证明汉代干阑已很盛行。

(3)木构井干式

①分布地区东北、云南等林区。

②发展

a.原始社会用井干壁体作为承重结构墙。

b.汉武帝做“井干楼”。

③特点端部开凹榫相叠,因受木材长度限制之故,通常面阔和进深较小。

(4)砖墙承重式①分布地区山西、河北、河南、陕西。

②发展

a.汉代仓房以砖砌方室较多,砌砖技术已很发达,但在地面住宅中用砖不普及。

b.明代砖普遍用于住宅砌墙并承重,在北方形成和普及了硬山式住宅。

③特点

一般北方住宅多为四合院,每面各3间,在前、左、右三面房屋正中间砌墙,除解决架檩传载外,火坑位置亦可合理安排,从而形成一间半式房屋。

(5)碉楼

①分布地区西康、青藏高原、内蒙古。

②出现时间汉时或更早已有碉房。

③特点

a.与山地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多山且石为板岩或片麻岩构造,易剥落加工,取石方便。

b.外墙为厚实高大的收分石墙楼层,内为密梁木楼层的楼房,楼层用土面层。

c.做法和当地属高原气候干燥多风有关。

(6)土楼

①分布地区

福建、广东、赣南等。

②出现原因

客家自三国两晋以来,以唐宋和明清几个时期为主,为逃避北方战乱而迁移南方的中原移民的住宅。

③形成条件

a.土质多属“红壤”或“砖红壤性土壤”,质地黏重,有较大的韧性,稍作加工便可夯筑起高大的楼墙。

b.山地盛产硬木和竹林,硬木用于建房,竹片提供了相当于建筑骨架的拉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 2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ccg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