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着年的吉祥与喜庆,大年初一,我们去窑湾,一览那里悠久历史的古色古香。
行 路 漫
天气似乎并不情愿睁开她那混沌的眼睛,空中悬挂着灰白色的雾帘,哪哪都是朦朦胧胧的。太阳胡乱地发着光,红彤彤的,像是发着烧,恹恹的没有一点精神。但她还是强撑着,不忍拂人们在这个传统盛大的节日里愉乐的童心。不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有出去走走的冲动和欲望。

过年,“热闹”是她的主色调,走亲串友是主旋律。当然,老老实实在家呆着,也是古老的传统。看看电视,想吃就吃点,想喝就喝点,可以充分地享受放松身体,充分地休养生息。
从居住地到窑湾大约半小时多一点的路程。十一点出发,当还有七公里的时候,车已经走不动了。前面的车大多时候是岿然不动的,走几米,停一阵。后面的车一辆接一辆地毅然掉转回头。再往前一点,从景区回来的车也堵在路上,形成了两条路中端卧的长龙,偶尔向前蠕动着。
这是运河的沿河大道,是唯一通往窑湾的路。走走停停中,一波一波的游人从我们的车窗前走过。大人带着孩子,有的孩子比较小,走累了,大人就干脆把她(他)骑在自己的脖子上,欢欢笑笑地走过去。
远方,运河的水缓缓地流动着,依然看不清河对岸的树,只在如烟的雾气里看到朦胧的影子。河水在阳光下微波荡漾,闪烁着熠熠的光辉。树,光秃秃的枝桠舒展在灰蒙蒙的天际,如不同形状的网罩住那一方天空,空旷而浩渺,迷茫而神秘。
河中货船缓慢地前行,路的下沿便是一块一块的被为围圈的鱼塘。运河的边沿,一只小船在顺着水流而缓慢地游动,一人立在船上,两只手晃动着,不知在做些什么。

不知过了多久,好不容易听到导航播报还有2.2公里的时候我们也和别人那样将车弃在路边,徒步前往。
外 围 特 色
接近景区,河沿右边也是一片片规划好的丛林和桃树等各种植被。可以想象,在百花争艳的四月天里,是怎样的春深似海,绿意盎然。一株不知名的花儿(看似梅花)已经张开嫩黄的花瓣,散发淡淡的清香。

各种小吃应有尽有,冰糖葫芦斜站在主人用稻草扎的圆柱的插体上等待着游人的购买。站在岸上向下看去,是一色的青砖黛瓦,如雁翅微翘,层层叠叠,正欲振翅高飞。

南 巷
我们沿着教堂右边的路往前走,随着人流,拐进一条小巷,左边比较开阔,往右是一条狭窄的巷子,一路有窑湾派出所,窑湾农村商业银行,窑湾民俗大剧场。



极窄的巷,两边的商铺摆满了各色的商品,叫卖声不绝于耳。商铺与商铺之间只是那窄窄的木板墙。各商家所卖商品迥异,大多具有地方特色,夹带古色古香的韵味。
以小吃店居多。巷子蜿蜒曲折,游人如织,南来北往,相向而行,有时只能侧身而过。
最南边是高高矗立的炮楼,上面枪眼密布,像一个巨人炯烁的眼睛,盯着远方的

动静,保护着这里的一方平安。
北 巷
窑湾三面环水,西傍大运河,东靠骆马湖,老沂河穿镇而过,窑湾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金三角”,具有“苏北小上海”之称。上朔春秋,自唐(618年)建镇,明清至民国最是鼎盛。
窑湾以砖木结构的南方沿海的独特的古老建筑风格,据说可防暴雨、防台风和防盗功能,厚实的墙体,具有防寒避暑的作用。
路面铺设以青石为主,沿街店铺多以餐饮居多,其中炸臭豆腐最具特色。鸡毛毽子别致新颖,既有过去自制的特点,又比较美观大方,都是真鸡毛做成。各色家用小箢子、大箢子应有尽有。
染布坊染出老式花布的店也是顾客盈门,生意兴隆。

街灯皆是仿古式的,老槐树繁茂的枝条上悬挂着红色的灯笼,宣誓着节日的喜庆。

沿着石径,随着人流而行,傍着一条小溪,来到一条小河旁,游船在河中穿梭,应接不暇。
穿过水渠上的拱桥,往北便到了北大门的炮楼。拾级而上,两名清军指挥发炮,似乎正在与来犯之敌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西 巷
吴家大院和山西会馆、典当行在一条横巷里,很多人带着家人和孩子在各景点前拍照留念。

在青砖灰瓦的房檐下镶嵌着coffee,特别醒目和耀眼。或许coffee在窑湾的存在早于我国的种植。因为清至民国,窑湾是美、法、英、意……等十个国家在此设立了代办处,与窑湾有贸易往来。东三省货物经窑湾远销南洋,新家坡,台湾,日本等地。
高大的山西会馆和当铺相向而立。街巷蜿蜒迷离,首尾衔接,纵横交错,小桥流水,垂柳依依,千回百转。人在里面往往分不清东南西北,故有“南有周庄,北有窑湾”之说。

古朴的街道配上或大或小,或长或短的红色灯笼,到处彰显着吉祥和欢快的气息。大鼓说书依然被围得水泄不通。一个民俗演唱会也正如火如荼,在一群老头老太的喉咙里悠扬唱响,委婉动听。


赵信隆酱园店距离街巷较远,远远看去,像一群老人在太阳下带着斗篷在开会。酱园店的酱和甜油是清乾隆年间御膳房专用调味品,从此声明远播,是必不可少的佐料。

乾隆皇帝、朱元璋、史可法、抗金名将岳飞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明朝的高佐将军,清镇远将军马从凯,武举人臧纡青都出自窑湾。
然而,这也只是一个大概的了解,要想更深,还要多走几趟,对每一种行业做更深入的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