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英译圣-琼·佩斯《阿纳巴斯》序①
我在加拿大湖畔书院 www.lakeside.academy主办由加、中、美三国诗人参加的诗歌研修高级班,第二个讲座专题是《广博之梦的解说:克洛岱尔、谢阁兰和圣-琼·佩斯》,布置的阅读书目是管筱明译《圣-琼·佩斯诗选》,此节的研究专主题是:从大自然与多元文化中捕获灵感。为了让学员更好地理解《远征》,即《阿纳巴斯》,特翻译了T.S.艾略特为自己翻译的圣-琼·佩斯此诗所作的序。需要提及的是,中级二期学员、美国诗人孙新来在我翻译后对译文精心做了校订。特此致谢。
译者附记。
我相信像《阿纳巴斯》这样的诗作根本就不需要序。这样的诗最好是去读它六遍,而不要看序。但是,当一首诗以翻译作品呈现时,那些从未听说过它的人们自然倾向于需要一些推荐和介绍。因此,我便做如下说明。
《阿纳巴斯》已经广为传颂,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的其他国家。其中最好的介绍之一是雨果·冯·霍夫曼斯塔尔②所作的德译本的序。另一篇是瓦雷里·拉尔伯③作的俄译本的序;吕西安·法布尔④在《新文学》杂志上也发表过一篇信息量很大的评论。
对我而言,一旦被一首我信任他品味的朋友的诗吸引,序就沒有必要了。读了一遍后我就发现,标题中的“阿巴纳斯”Absasis⑤一词既没有特指色诺芬或者万人雇佣军团的征程,也没有特指小亚细亚,而且也无法勾画出它移徙路线图。佩斯先生这个词与色诺芬本人使用这个词的字面意思是相同的。此诗是一系列关于移徙和征服亚洲广阔荒漠的图像,一系列关于古代东方任何种族或时代的城市和文明的毁灭和建立的景象。
我相信,我可以从法布尔先生那里借用两个对英语读者可能有用的见解。第一,诗中的任何初读时感到的晦涩之处,是由于减少了“链条中的连接”,略去了解释性和连接的东西,但并不是不连贯,或是对密码的偏爱。使用这种节略方法的理由是,让一序列的意象同时聚焦于蛮荒的强烈印象。读者不得不让意象依次进入他的记忆,而不必质疑当下每一个意象的合理性;如此,最终整体效果就得以产生。
这种对一系列意象和理念的选择并没有什么混乱,不仅有想象的逻辑,也有概念的逻辑。不会鉴赏诗歌的人,总是在意象的排列上分不清秩序与混乱;即使是有鉴赏能力的,也不能依赖那些第一印象。我是直到读了五、六遍之后,才确信佩斯先生的富有想象力的安排。如果,像我建议的那样,这种意象的安排,需要和争辩一样多的“基本脑力劳动”;可以想见的是,一首诗的读者至少应该和一个出庭律师阅读一桩复杂案件的重要判决时那样烧脑。
我把这首诗称之为诗。如果诗总是韵文,要么基于重音显示节奏,要么带头韵,要么由音节的长短形成固定节奏,那就就方便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一边的明确界定范围内,诗可以在正式界定“韵文”和“散文”的界线上任何一点产生。在没有任何关于“诗”、“韵文”和“散文”的一般性理论的前提下,我可能会建议一个写作者,像佩斯先生那样,专门用一些富有诗意的方式,有时是能在所谓的散文中写出诗来的。把这个过程颠倒过来,另一作者可以用韵文写出杰出的散文。在定义“散文”和“诗”时,有两个非常简单却不可克服的困难。一是我们有三个术语,而我们却需要四个:我们一方面有“韵文”和“诗”,而另一方面却只有“散文”。第二个困难紧随第一个问题,即这两个词在一个意味着一种评价,而在另一个却没有。“诗”的引入区分了好的韵文和差的韵文;但我们没有一个词用来区分好的散文和差的散文。事实上,有很多不好的散文是诗化的散文;而只有很少一部分拙劣的诗之所以不好,是因为它们散文化了。
但是《阿巴纳斯》是诗。它的排列,它的意象的逻辑,都是诗的而非散文的;因此——至少在这两个方面是非常紧密相联的——朗读,重音的节奏和停顿,部分表现在标点符号和节奏上,是诗的而不是散文的。
我可从法布尔先生那儿给英语读者借来的第二个启示是,对全诗发展脉络做一尝试性的梗概。这个概要可以给读者初读时做些许引导;当他不再需要时,就会忘掉它。全诗的十个部分内容如下:
一、征服者到达他将要建造的城市所在地
二、勾勒城市规划
三、向占卜者咨询
四、城市的建立
五、对进一步探索和征服的躁动
六、建立和征服的方案
七、出发的决定
八、穿越沙漠
九、抵达一个伟大的新国度的门槛
十、欢呼、庆祝、休息。然而,还有再次出发的冲动,这次是面对海洋。
我相信这差不多就是我需要说的关于佩斯的《阿纳巴斯》的所有内容。我相信这是一部与詹姆斯·乔伊斯后期著作同等重要的作品,同安娜·丽维雅·普拉贝尔⑥一样有价值。这的确是一个高度评价。
另外,我还要作两点补充。一是关于作者,一是关于翻译。这首诗的作者是货真价实的关于远东的权威,他曾在那里生活过,就像他曾经在热带地区生活。至于翻译,如果作者没有和我合作达到有如半个译者的程度,翻译也不会如此令人满意。如果还有什么不准确的地方,是由于我自己的任性,而非我的无知,对此作者已经予以校正;也并不是因为作者的无知,因为我可以证明,他对英语有着敏锐而深入的了解,就像精通他的母语一样。
T. S.艾略特
——————————————————————
译者注释:
①此序作于1930年,初版于1934年。后来艾略特还在1949年和1958年两个版本中加了说明。
② Hugo von Hofmannsthal(1874-1929)奥地利小说家、剧作家、诗人、评论家。
③Valery Larbaud(1881 – 1957)法国诗人和作家。
④ Lucien Fabre (1889 – 1952)法国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保罗·瓦雷里曾为他的诗集作序。
⑤原为希腊语:Ἀνάβασις ,意为“远征”,是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色诺芬的一部历史作品,记录了约前400年,他随希腊雇佣军远征波斯帝国的故事。这部作品是色诺芬的七部作品中最出名的一部。
⑥乔伊斯长篇小说《芬尼根守灵夜》中的一个女性人物,与故事发生地都柏林的一条主要河流同名。这部小说以晦涩难懂、难翻译闻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