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适应社会要求,孩子在整个成长过程中,一直在追寻的其实就是自己的定位,或者说是“归属感”:“我是谁”,“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我对这个世界有什么意义”。
换句话说,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有一种内生的动力,想要确定自己的定位在哪里,而这个定位会决定他后面所有的行为模式。
那么,“正确的定位”指的是什么呢?就是孩子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能力:“哇!原来我是这样一个人”,“原来我有这些特点”,“原来我很可爱”,“原来我很好”,等等。
总而言之,他对自己很满意,觉得“我对他人也是有贡献的”,“我能帮妈妈做些事情”,“我能给别人带来欢乐”,等等。这是他在社会中的定位,这些定位最后还会上升到“我还能对整个社会做一些贡献”,这就是孩子在整个人生大格局中的一个更高层次的定位。
人类终其一生其实都在发展这样一种归属感。我们即使到了做父母的年龄,依然很在乎“我是谁”“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我对别人有什么价值”。如果我做了一件事情没有得到你的认可,这实际上就意味着我做这事情是没有意义的,这对我的打击是很大的。
可见,“归属感”是人类的一个本质追求。对于孩子而言,他成长的所有动力,都在于寻求这种归属感。
那么,怎么建立好的归属感?
要建立好的归属感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能做出自己的选择并承担相应的后果。
如果父母没有很好地支持孩子归属感的发展,比如时时刻刻在纠错,或者用父母的自我去替代孩子自我的发展,那么孩子就很难很好地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他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不会,对别人也没有什么用。所以,我们在做青少年研究的时候,发现很多孩子觉得人生没意思、没意义。听到这种想法,专家们常常特别担心,因为这意味着孩子的归属感没有被很好地培养起来,自身学习和成长的动力被破坏掉了。
父母或外界破坏孩子归属感的建立会导致孩子给自己建立一些错误的目标来寻求认同,这些错误的目标将会严重影响孩子后续的行为模式:
孩子建立的第一个错误目标是寻求过度关注。一件事情明明是孩子可以独立做的,但是他一定要父母在身边关注自己,才觉得做这件事情有意义。哪怕父母离开一小会儿,比如接个电话,他都不能承受。
孩子需要关注是一种非常正常的需求,但我们也要注意一个概念——合适关注。合适关注是指孩子如果本身很享受某件事情,被父母关注到了会很高兴,但是如果父母不关注,他也能自己乐在其中。事情的意义并不因为关注本身发生质的变化。
而一个寻求过度关注的孩子,事情本身对他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获得妈妈爸爸的关注、他人的肯定,这个事情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在孩子的自我意识中,他自己本身不具有太多价值,只有被别人看到、肯定,自己才有价值,这是孩子建立的第一个错误目标。孩子成年后形成的“讨好型人格”往往和小时候寻求过度关注有关。
有时候,家长会觉得小孩很烦,也会说“你要独立做啊”,“你看你明明做得很好,可以自己一个人完成”。其实,这些父母并没有意识到背后的问题并非孩子不能独立完成,而是因为他们的归属感受到了损害,所以他们有了一个错误的目标。改变孩子不独立的问题并不在于强调孩子能独立完成这个逻辑,而是父母需要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不是认同孩子的地方太少,时时刻刻在纠错,管得太多,用自己的自我替代了孩子的自我。
如果父母在孩子建立第一个错误目标的时候,没有意识到背后的归属感问题,反而进一步去挑孩子的错,或者更多地“帮助”孩子,那么孩子会建立第二个错误目标——寻求权利。
因为在父母不断给孩子纠错时,孩子对自己的认可度是比较低的,这就造成孩子在自我意识中,认为“我”每次都是错的,而人类本能又让他觉得“我”对这个社会是有意义的,“我”是有价值的。这种矛盾一方面会让孩子感到很痛苦,另一方面又让他通过跟父母争夺权利来寻求自己的定位。这在现实中就体现为:你让我往东,我偏偏往西;下次你说往西,我一定要往东。总之,他们没有真实的理由,就是要跟父母对着干。孩子通过这种“寻求权利”式的对抗来建立自己的归属感。
面对这种对抗,父母会觉得孩子脾气大,莫名其妙地不可理喻。这时候,如果父母不反思问题背后孩子的需求,而是采用各种方法,比如传统的“打一顿”的方式让孩子屈服,或者现代的“温和而坚定”的讲道理或者交换的方式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那么,孩子很可能就会建立第三个错误目标——寻求报复。
也就是说:你要想让我做某件事,我不仅不做这件事,还要把这件事破坏掉;你特别想在别人面前有面子,我不仅不让你在别人面前有面子,还特别想让你丢人。当父母总是通过控制金钱、玩游戏时间或者暴力来控制孩子,孩子无法获得应有的自主权,就通过破坏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力量,寻求归属感。
如果到了这个阶段,家长还没有关注到归属感的问题,还是觉得孩子不听话,继续用更强有力的方式去控制他、纠正他,那么孩子就会建立第四个错误目标——自暴自弃。
所谓的“自暴自弃”就是:“反正你是对的”,“那我就不要做什么了”,“你叫我做什么,我就稍微动一动”,“你说一说,我动一动”。总体上来讲,“我”觉得自己是没什么用的,也不准备怎么努力了。
一旦孩子进入这个阶段,问题就比较麻烦,说明孩子的归属感基本上被破坏得差不多了,自我成长的动力也在斗争中被消磨殆尽。最后,孩子放弃了自己掌控人生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