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两张图,加起来都是一百块钱,不知各位如果拥有哪个图片的一百元会很容易花掉,我肯定是下面图片中的。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下图的是“零钱”。零钱容易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指缝大的人,漏财。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理账户”,就是每个人在心里,把同样的钱分门别类地存在了不同账户里。】
到底用户的哪些“心理账户”,最有钱?
第一,意外所得账户。人们会把辛苦赚来的、靠运气赢来的和意外获得的钱,放到不同的心理账户中。你花三天写了篇文章发表,获得了500元打赏。你会用这个钱玩老虎机试试手气吗?估计不会。但如果你捡到500元呢?可能就会了。对意外所得,总是慷慨大方的心态,就是我们常说的:来得容易去得快。
第二,情感维系账户。你想给自己买件1500元的羊绒毛衣,一直舍不得。结果你太太送给你了,你非常高兴。虽然你明知这个钱,是你们的共同财富。你也买了自己舍不得买的iPhone给太太,她也很高兴。这和你们各自给自己买,花了一样的钱,但感觉似乎没那么肉疼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谈感情,伤钱。
第三,零钱账户。如果你口袋里有张100元的钞票,你是不是挺不想把它破开的?因为一旦破开,钱很快就花完了。你放在银行账户里打算买电视的5000元,怎么都不愿意动;可放在钱包里的500元,可能不怎么内疚地就花掉了。为什么?因为它们是“零钱”。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指缝大的人,漏财。
那这个“心理账户”,在实际生活中和我们有什么关系呢?
我有个朋友,孩子读初中。为了培养孩子对赚钱和花钱的认识,他特意让孩子教邻居家的小学生学数学。每次课结束,就给孩子发40元报酬。但很快我这个朋友发现,孩子有了钱后,和同学吃吃饭、买买东西,不知不觉钱就花完了,从来等不到下一次上课。本来想让孩子培养“赚钱”意识,可他却学会了乱“花钱”,怎么办?
其实他可以从每次课结束给报酬,变为每10次课给一次。这样,孩子每次拿到手的,就不是40元的“零钱“,而是400元的”整钱“。整钱的心理账户,都是用来干大事的,他就不会拿着这400元去惦记学校门口的糖葫芦了。
每年春节都大家会给父母带笔钱。可是,这么多年,他们居然一直存着,舍不得花。我希望他们把钱花了,对自己好点,怎么办?其实给他们一些小钱。你每年一次性地给他们“整钱”,这在他们心理账户里,是要用来干大事的,比如留着给孙子啊。但如果你隔三差五给他们一些“零钱”,他们从“零钱账户”里花起钱来就没有那么大压力了。
其实“心理账户”并不是真的无聊时候发现的,它的理论可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一起和大家学习一下。
无聊搞事情系列,持续更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