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吧
药师说书|僧侣与哲学家

药师说书|僧侣与哲学家

作者: 药师说书 | 来源:发表于2017-09-19 22:39 被阅读54次
僧侣与哲学家

我是一名无信仰者。说来也怪,这并不妨碍我时不时动念去庙里转悠。稍稍回想,就能写下曾经造访过的寺庙名:灵隐寺、净慈寺、鸡鸣寺、栖霞寺、清凉寺、灵谷寺、金山寺、大明寺、龙华寺、永福寺、包山寺、大觉寺......

然而,我几乎从不烧香拜佛,也几乎从没有完整翻阅过一本佛经,只是远观,仿佛在保持距离,又仿佛在等待着一个机缘。动静等观。

本周这一本《僧侣与哲学家》,描写作为哲学家的父亲让弗朗索瓦何维勒和作为佛教僧侣的儿子马修理查德,在尼泊尔进行的为期十天的对话,而译者赖声川是一名导演,也是一名藏传佛教徒。这本对话录让我对哲学、宗教、科学以及生命有了更多理解和思考。

开卷好奇,掩卷欣喜。这是一本远超越我心灵成熟度的书,所以我确信这不是最后一次读这本书。同时我确信这一回我无法写一篇读书笔记,那原由就和读《宽容》时相似。对话本身特别精彩,所以除了忠实记录书中文字,我特别不愿意在正文中加入自己的苍白语言,尤其是超越直接经验和深入研究的领域。在此摘取六十条,特别推荐给本书的有缘人。


1. 简而言之,科学虽然很有趣,但是不足以让我的生命有意义。

2. “修行就是佛法的心脏,是所有内在转化的基础。”

3. 佛法中所谓的智慧就是让现象世界的本质清晰,也就是让心的本质清晰。

4. 痛苦是无知的结果,所以必须要被驱除的是无知。

5. 科学和心灵生活之间其实没有根本上的不融合。只不过对我而言,其中一种的重要性超过另外一种。

6. 渐渐的,我感到我并没有真正发挥生命潜能,反而一天一天地让生命消逝。我渐渐感觉绝大多数的科学知识是一种“对微小需求的伟大贡献”。

7. 佛学并不反对科学。

8. 心灵研究能够使研究者在每一刹那中得到满足和喜悦。

9. 佛教本质上是一个形而上的传统,从这个传统中可以吸取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可以运用到每一刹那和所有的状况之中。

10. 佛陀一再说得很清楚:他的教义必须被检查,必须被思考,不能只是因为尊敬佛陀而单纯地接受。教义的真理必须自己发觉,通过心灵道路不断进阶的过程,最后迈向心灵上的证悟。

11. 开示本身都是关于哲学性以及形而上的话题,像是存在的本质、无知、痛苦的来源、自我或现象无法以独立个体存在、因果律等等。

12. 修行者的心就像一座大风吹不动的山。对于他所遭遇的困难,他不受困扰;对于他的成功,他也不会欣喜若狂。

13. 在理论上,佛法号称有八万四千个法门。数字之多,为的是指出其实任何人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

14. 在内心深处,我们必须保持一种别人无法征服的慈悲,以及别人无法耗尽的耐性。

15. (对待负面情绪)就是要试图了解念头的本质,追踪到其根源本身。


1. 如果没有望远镜,你看不到月亮上的坑洞;如果没有禅定的修持,你看不到心的本性。

2. “在轮回的项链之中,并没有穿过珠子的线。”

3. 在佛教中,四种自然元素都被用来提醒我们:风所吹动的经文旗,油灯的火,通过上升的热气转动法轮,刻上咒语的石头以及推动水动式法轮的溪流。

4. 意识的本质本来就没有形状,没有实质,没有颜色,也无法去测量它。如果我们不能用个人经验去印证它的话,等于是通盘否定任何训练心的可能性,任何让心培养出超乎平凡特质的可能性。

5. 人与人之间生理极限的差距,如同跳高这个隐喻,是属于“量”上的差距,是测量得出来的,而人与人之间心灵极限的差距是属于“质”上的。

6. 佛法中,有三种条件使一句话成立:直接经历、不可推翻的演绎以及值得信赖的论证。

7. 物理学中提到能量不灭的原理:能量既无法被创造,也不会消灭,只是被转换。用同样的道理,我们可以讨论到意识不灭的原理。

8. 修行的生物也有它的规则,修行在心中所带出的深沉信仰力量,可以和物质世界进行的实验相当。

9. 向自己的心下工夫的关键不只是在于辨识出自己的意念和情绪,更要让它们消融,在心的宽广空间中消失。

10. 念头的形成与消失一样快,像是用手指头在水上画画一样。

11. 负面的情绪,像是欲望、愤怒和骄傲,这些情绪会强化自我为中心的观点,而正面的情绪,像是利他的爱、慈悲和信心,不会干扰我们的心,它们会加强它,让它更稳定,更勇敢。

12. 正面的野心是佛教里面最重要的美德之一,也就是尽所有可能去追求他人的福祉。

13. 我们能够改变的,且必须改变的,就是我们对事物本性的错误观感。

14. 所有众生都拥有成佛的潜力,就是达到完美的解脱和智慧的潜力。掩蔽潜力的面纱称之为“无知”或“心理屏障”。心灵道路就是要让自己除去所有的负面情绪和无知,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我们本来就拥有的完美。

15. 我们意识的河流是由一串极短的刹那组成,而这又是由外在世界无限小的变化所引发。


1. 佛法走的是中间道路,既不会掉进虚无主义中,也不会掉进永恒主义中。

2. 我认为用最简单的方式来定义佛教,就是首先把它视为一条道路。

3. 世界本身并不是坏的,只是我们觉知它的方式错了。

4. 佛陀在他第一次开示就说明了“四圣谛”:现象世界痛苦的圣谛、痛苦泉源的圣谛、结束痛苦可能性的圣谛,以及走向结束痛苦道路的圣谛。

5. 当佛法说“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这种说法和“物质即是能量,能量即是物质”没什么两样。

6. 心灵道路上的初学者可能会有很强烈的欲望想要帮助他人,但他通常都没有足够的心灵成熟度去应付。

7. 整个西方的态度是把重点放在“拥有”,而不是放在“存在”。佛法能够改善这个态度。

8. 佛法修行包括三种互补的层面——“观点”、“禅定”和“实践”。

9. 佛陀说:“我所寻找到的真理像甘露,深刻、平静、单纯、纯净、光明,超出所有知识性的阐述之外。”

10. 我们必须原谅,但不能忘记。

11. 自我和他人、美与丑、舒服与不舒服等等之间的二元对立,会引爆一整串负面的心理因素,这就是无知。

12. 一场噩梦无法改变你原来舒舒服服躺在床上的事实,但它还是能够在你心中造成极大的痛苦。

13. 佛教谈到三种懒惰。第一种很简单,就是把所有时间用在吃饭和睡觉上。第二种就是告诉自己,“像我这样的人绝对不可能达到完美“。第三种,就是把生命浪费在次等重要的工作上,永远不去面对最精要的问题。

14. 人生很短,要发展我们内在的特质,永远不嫌太早。

15. 真正的老师最主要的特质就是,在他倡导的完美中,他本身就是能反映出这种完美的最佳形象。


1. “比喻”这件事就像手指指向月亮。我们该看的是月亮,不是手指。

2. 一条纯正的心灵道路当然意味着对自己有极大的要求,同时必须对其他人非常容忍。

3. 任何真正的心灵道路必须包含两种精要的元素——让自己走向完美的方式,以及能够对他人有所贡献的方法。

4. 如果信仰违反理性,而且不去了解仪式中更深层的意义,那么就变成了迷信。

5. 现象世界是一本书,这本书的每一页就是他们所发现的真理的印证。

6. 佛教有四种不同的信仰层面:兴趣、期望、信心、稳定。

7. 佛教徒对死亡的态度随着他的修行而改变。害怕、平静、喜悦。

8. 不应该对未来太快地下结论,也不应该随便去藐视其他对现实的观点。

9. 佛教的基本价值可以使权利和义务之间更趋于平衡。

10. 心理分析的“潜意识”相当于佛法中说到的“习性”或是“心理状态层面”。

11. 所有心理的事件、情绪和直觉就像是一棵树的树枝,如果你把它们砍掉,它们只会继续长出来。

12. 真正的给与是通过一种纯净的动机,完全没有任何执着。

13. “不要只顾着梯子,要记得你要爬向哪里。”

14. 只有一样东西是我们永远不应该满足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智慧。

15. “开始,什么都不来;中间,什么都留不住;最后,什么都不会离开。”
药师说书|僧侣与哲学家

父与子,哲与僧,人与人。这两位都是某种意义上的智者,才让对话如此有深度。曾经的亲密关系,并未给双方带来很多情感上的牵绊,这主要是因为双方都彼此尊重对方,平等对待,就是那种“吾爱吾亲,吾更爱真理”。这特别难得。

作为哲学家的父亲,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大多数疑问的背后,都隐藏着西方特有的不易觉察的优越感,同时也隐含着对东方佛教等文化的固有观念带来的焦虑感,可以说,这是一种现代文明病。

而大部分时间耐心作答的儿子,恰恰是在历经西方文化的着力培养下,经历作为东方文化代表之一的藏传佛教洗涤后,汇聚成一条河。那些流淌的言语满载着十几年修行的智慧,反过来又涤荡着现代文明。中道,如同儒家中庸之道,才是不偏不倚,回归平常。

曾经有不少朋友建议我可以接触佛学,始终我觉得自己离之太远,所以敬而远之。现在想想,如果未来总有一天会接触,现在的刻意不触及,会不会就是一种“近乡情怯”。

这本书为我打开的一扇门非常有吸引力,佛教倡导的很多修行法门,如心灵探索,如正念,如快乐的意义(智慧、利他、慈悲与爱),和西方流行的心理学和东方流行的国学都有共通之处。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寻求念头如贪嗔痴慢疑之根,这也和阳明心学的致良知同工。总之,那心里的一堵墙在一次次的冲击下已然倒塌,迎接你我的就是书中引用佛陀的那句话:

“是不是道路就看你走不走。”


药师说书,每周六更新

爱读书爱学习爱实践的黄药师

致力于组织健康和个人发展

一的力量 | 二的平衡 | 三的原则

相关文章

  • 药师说书|僧侣与哲学家

    我是一名无信仰者。说来也怪,这并不妨碍我时不时动念去庙里转悠。稍稍回想,就能写下曾经造访过的寺庙名:灵隐寺、净慈寺...

  • 2016.8.28水星训练营阅读季——《僧侣与哲学家》备忘录

    2016.8.28水星训练营阅读季——《僧侣与哲学家》备忘录 《僧侣与哲学家》这本书,在之前老T推荐的时候就比较感...

  • 僧侣与哲学家

    1, 这个是我一直想深究的论题,也是我一直思想激烈碰撞的顶峰。我在刚上大学的时候,接触了西方哲学,从古希腊三贤开始...

  • 僧侣与哲学家

    哲学家是指法国法兰西学院院士让-佛朗索瓦.何维勒,他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评论家。他的儿子马修.理查德跟随诺贝尔生物...

  •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今天听了樊登老师讲了一本书《僧侣与哲学家》,本书是一对父子的对话录,父亲是哲学家,儿子则是出家僧侣。哲学家表达了对...

  • 行动中的人没有困难

    今天在读《僧侣与哲学家》的片段 【在对话结束后,僧侣的结论: 在我和父亲(哲学家)的对谈中, 我自己想做的是分享和...

  • 僧侣与哲学家 ——笔记

    赖声川译的 书里边很多话都是直指心头的! 比如,第七页:我一直有机会接触许多极有魅力的人士,……他们虽在自己领域都...

  • 读完《僧侣与哲学家》

    读《僧侣与哲学家》,感觉非常棒!内容是法国的一对父子,让·佛朗索瓦·阿维勒和马修·理查德。父亲是哲学教授、政治评论...

  • 《僧侣与哲学家》- 分享

    很有意思的书,说的是一对父子,父亲是一位哲学家,而儿子阴差阳错成了僧侣,他们20年后一起对坐谈心,父亲就问了儿子一...

  • 《僧侣与哲学家》 壹

    摘录一 about哲学 °对于古代的哲学家,哲学,不只是一种知识性的教导,不只是一种理论,一种对世界和生命的诠释。...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药师说书|僧侣与哲学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og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