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凡人闲文!傅申1980。读书
《想点大事》:戴上法律的眼镜,看到更大的世界

《想点大事》:戴上法律的眼镜,看到更大的世界

作者: 霖梦悦书 | 来源:发表于2022-07-07 17:17 被阅读0次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曾说:“法是源于客观事物性质的必然关系。”

无论做什么事儿,我们都应该有点法律思维。法律思维会让你想点大事,而且把事情想大一些。哪怕是一些微观的琐事儿,也可以在宏观上促进人性和社会的发展。

拿“安乐死”是否该合法化来说:“希望允许安乐死”这个想法背后的价值观,是尊重个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选择;“希望禁止安乐死”这个想法背后的价值观,是尊重生命(权),防止合法的杀人;还有在这两者之间犹豫的想法,往往是循中道,在人性和法律之间寻找灵性空间。

运用法律思维是戴着镣铐跳舞,能帮你练习超脱具体纠缠的大思维,学习在约束之下破局的创造力。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看似冰冷、威严、让人束手无策的法律,同样能理出清晰的脉络迅速入门。

吴伯凡老师有一个发明叫“麻烦守恒定律”,《想点大事》讲述的就是“法律人”同“麻烦守恒定律”作斗争的故事。看了这本书后觉得我们先应该做到的是懂法,这比守法更重要。懂点法律,是让我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法律能够实施,充分了解法律实施的外在客观环境,将正确的法律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想点大事》不止是在讲法律事关重大,更是在讲如何以更大的格局思考、决策。在书中,刘晗老师讲了六大法律思维模型:规则思维,权利思维,程序思维,终局思维,权威思维,预期思维。它们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模型,既可以让法律人得到更多“律力”,还可以让圈外人得到竞争力和发展力。

宪法是万法之父,民法是万法之母。法律更像人性的低保,是一种强制性的修养。法律的终极使命是维护社会秩序。

在微观层面上,法律就像一个收纳盒,只有把所有东西都放到一个个对应的小格子里,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每一个案例都对应着具体的人和事,不能用统筹思维去简单划分责任,要尊重事实,偏僻入里的去寻事实真相,挖掘出施暴者与受害者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的寻求法律的公平和公正。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再神奇的案件,只要司法不放弃,无论追求多久都会有一个结果。再普通的案件,只要司法受理了,案件等方式人都有权利澄清案件或者上诉等等。

所以,法律试图培养公众的“慢速”心态,抑制报仇雪恨的“快感”。这有利于人们遵守规则,变得更加理性和具有耐心。法律人的修行之路,要在具体的案件上细细磨,久久验。这也给普通人带来心智和行动上的安全感。

司法不是寻求正义唯一的大门,而只是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同保险一样,最高级的法律思维是备而不用。

法律没有善恶,善恶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它循中道。法律需要维护普遍性,要有后果思维,才有佛畏系统。当然,凡事要有终局性,否则社会经不起不断反复的成本。

法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规则之内进行修订。这个过程慎之又慎,但还是有一些特殊案件,可以促进法律的完善性和创新力。

《熔炉》被称为“改变国家”的电影,改编自真实案件,电影上映后第6天警方重启调查,电影上映后第37天国会通过了韩国“性侵害防止修正案”,又称“熔炉法”。

这是一部极其沉重的、观影感受极其不舒服的电影,校长从厕所门挡上方探出的头,几乎成为了每个观影人的内心阴影。但现实永远比电影更加沉重更加残酷。唯一令人庆幸的是,这次电影人和观影人的努力,某种程度而言,拯救了受害人、改变了法律、推动了社会变革。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比自己大得多的世界里,每个人都要面对超出自身的事件感受和趋势。远方的某个事件瞬间影响近处,宏观的任何一点改革都会立即波及到微观。

如果你想不断地向上攀登,不防带上法律的眼镜,把这个世界想得更大一些,更真一些,不断地培养宏大的思维与意识,从而跳出种种限制,过上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点大事》:戴上法律的眼镜,看到更大的世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byp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