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活出了自己的人,都是尚走在迷宫中的我们的榜样。
一、看见孩子,满足成长的需要
对孩子来说,除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里的我们承担着指导他们打开这个美好世界的责任,“每个人都不是孤岛,需要被看见,被连接,尤其是孩子。只有被看见,沟通才成为可能。”
在我们的课堂上,上课举手发言的同学总是少数,这些同学的性格外放,开朗,对于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管答案正确与否,他们的声音总是会被听到。但是大部分的同学,他们连大胆举手的机会都没有,久而久之,这些安静的同学被忽视,老师越来越关注那些课堂上“配合”的同学。我相信这样的事情,在每个人身上都会经历过,“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或许我们可以用这句话来说明。虽然我们说,大家都举手发言,积极一点啊,但是效果不大理想。
每次我上课,举手的总是那么四五个人,45个人的班5个人举手多么的不和谐,大多时候我都会点名回答,尽量保证一节课大部分同学的名字都会被提问。在我看来,那些想发言但是怯于举手的同学,需要我们老师助力推动一下,我可以看到他们的眼神中那种渴望提问的欲望,很多时候,孩子不说,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我们。我们要做一个灵敏的捕捉者,不仅要看到孩子说出来的需要,还要学会去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我相信每个孩子都是渴望被老师所提问所关注。根据每个孩子的能力,适当提出他们可以回答出来的问题,及时确认给予表扬,孩子需要被肯定。
内向的孩子是容易被老师忽略的一个群体,渴望关注,又怕抛头露面,但是张旗鼓的过分关注会让他们害羞甚至不知所措,他们更喜欢温和的、具体的方式来回应她们的期待。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因材施教,粗化“标准线”,内向性格的孩子本身就对自己标准高、要求严,孩子是细线条,教师就要“粗线条”一点,高关注会容易增加心理压力,一旦关注度降低,则导致心理产生较大的落差,从而影响情绪。看看孩子的需要,实现双线奔赴的美好。
二、温暖回应,唤醒教养的直觉
我们常说“教育的主战场是家庭”,无论是家徒四壁还是富丽堂皇,一个家庭培养出一类人,教养孩子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难得多。
班上的孩子,来自迥异不同的家庭,每一个孩子的背后,折射的是这个家庭的关系。学校有个孩子,父母离异,父亲是他的监护人,但是不在身边。母亲重新组合的家庭就在他们家后面,但是很少管教孩子,这个孩子在学校欺负低年级的孩子,又遭受着来自班上其他同学的孤立。班主任为这个同学也是头疼的很,对这个孩子一方面觉得心疼可怜,另一方面又觉得他在“自作自受”。这样的学生,首先家庭的不完整造就了他性格上的缺失,其次在学校得不到尊重与爱,感受不到被需要,因为不被看见,所以他才会在学校和老师对着干,在家里和家长对着干,想要引起被关注。没有人教给他何为“教养”,他只知道自己想要得到回应,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
对于这样的孩子,一味的采取打压的方法并不可取,为了避免学生闯祸,上下课叫到办公室的方法更是不被提倡的,想方设法培养亲子间、师生间牢固的关系,让孩子的想法得到温暖的回应,唤醒他们对于教养的直觉。
三、彼此守护,奔赴美好的前程
每当周末假期过去,周一总会听到同事们抱怨:“一到周末,作业就不写,一半学生不交作业,和家长说了也没用”,患上了“周末恐惧症”,对于家长开始,“不做作业,母(父)慈子孝;一做作业,鸡飞狗跳”,这样的言论在朋友圈也并不少见。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对于教师应该反思,为什么学生会出现作业完不成的情况?大多都会有以下几种情况:1.作业量多,学生完成较为吃力。2.作业单调,吸引不了孩子。3.作业题目难度大,学生接受不了。4.学生对任课教师有意见,不愿意去写作业等等。完不成作业是一个现象,每个现象的背后都有不同的原因,分析每个学生出现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途径。
在“What time is it?”这一单元主题主题教学时,我给孩子布置的一项作业是制作自己的timetable,并练习It's time for/to…句型。需要孩子们用心制作自己的timetable,交过来的作业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看出孩子们的用心,并没有出现作业完不成的情况。
在育人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教师以及家长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成长。
四、总结
李镇西老师曾说,我们的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任何教育方法、技巧,都必须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充沛的教育情感作为背景,才会有效。
有的人活在光里,有的人被阴霾笼罩,但只要不放弃,我们终有一天会成为照耀黑暗的光。而教师,就是孩子的那束光,看见每个孩子,确认每个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