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电影《怦然心动》中有一幕,男主角Bryce意识到了自己之前对女主角Juli和她家人的偏见和误解后,慢慢地看到了Juli身上那种如彩虹般的美,让他产生了怦然心动的感觉,但此时的Juli内心并没有原谅他,也决心不不再和他产生任何关系。在学校的午餐男孩评选会后Bryce当着全校同学的面走向Juli并试图kiss her,虽然Juli从见到Bryce的第一眼时就梦想着这种时刻,但这种方式的表白却不是她想要的,她用力地推开了他。在接下来的两天,Bryce想尽各种办法想见Juli并给他解释的机会,但都没有成功,Juli拒绝见他。最后Bryce亲手在Juli家院子里种了一棵曾经她非常喜欢却被砍掉的sycamore tree,Juli看到这一刻被感动了,走出了房子……

伤心、难过对立的情绪是开心,有时候当我们一味地盯着不想让某种情绪发生的“锁”找“钥匙”而无果时,何不去某种情绪的对立面找找试试呢?说不定钥匙就在那儿。
2
记得有一次开一个新班,观摩课之后,一个家长拉着我说她孩儿的情况,说她孩子平时做事情或写作业时没有耐心,注意力不集中,希望我以后上课的时候多多关注他。她在说这些的时候,我留意到孩子在她身后沮丧地低着头,一言不发。和她后来碰面的几次,她也在跟我说孩子在家没耐心、经常跑神儿的种种表现,我也给她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方法。在一周后的家长会上,我意识到了她孩子的问题出处。家长会正式开始前点名(点孩子的名字,家长答到),等点到她孩子的名字时,点到第三遍的时候她才反应过来回应;家长会后面环节我抛出来了几个问题让他们即兴讨论回答,有几次都是其他家长站起来还没说完,她就急着插话,打断了讨论。
或许孩子身上有一两个我们不能容忍的行为表现,作为父母如果一味地盯着它,急着想去改变,结果却收之甚微的话,是否可以先自身反省一下呢?有时候打开孩子身上“问题锁”的“钥匙”在父母身上。

3
我的一位朋友,毕业后他就告诉周围的我们,他要在毕业后十年实现财务自由。然后他制定了自己的计划,分解自己的小目标到每年每个月,接下来就把专注力放到了学习和工作能力积累上。别人都盯着钱看,他也觉得钱是个问题,但他觉得解决方案一定在其它的地方……最终,他认定能力更重要,所以盯着自己的能力看。今年他已经实现了财务自由。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赚大钱,当我们还在赚小钱的时候,可否先把专注力放到自己能力积累上呢?盯着自己的能力成长才是真正的财务自由的“钥匙”。
当我们遇到被锁上的锁头的时候,要想到我们是否应该去别的地方找钥匙……从上面的三个故事我们已经知道了这把钥匙可以用在很多地方,比如处理关系、控制情绪、甚至赚钱。这把钥匙如此万能,我们如何每次在百思不不得其解时想起去别处找并找到呢?答案是调动我们的元认知能力。反思——行动——复盘——行动——拿到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