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赖辉东《论语史鉴》15·22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于谦

赖辉东《论语史鉴》15·22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于谦

作者: 冬晖 | 来源:发表于2022-08-26 22:41 被阅读0次

    第22章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从矛从今。“今”意为“当面的”,“矛”与“今”联合起来表示“面见宾客时手持的矛”。

          “矜”的本意是指矛的柄,矛在仪仗中,用于迎接贵宾等场合。

          古文献《越绝书》中记载:“勾践伐吴,霸关东,从琅琊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

        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居无几,躬求贤圣。孔子从弟子七十人,奉先王雅琴,治礼往奏。

        勾践乃身被赐夷之甲,带步光之剑,杖物卢之矛,出死士三百人,为阵关下。孔子有顷到越。”

          文中提到勾践杖持的“物卢之矛”,就是所谓的“矜“。此处描述了越王勾践在起兵伐吴前,亲迎贵宾孔子的场合——摆出由三百名军士组成的仪仗队,持矜相迎。

          “持矜”就是“长矛在手”的意思。有矛在手,就会增加自信、胆量,所以持矜就是自信、自重的意思。

        古语云:”夫以礼待人者,必以礼律己“,即尊重别人的人,一定具有自尊自重的美德。

        而矜持却指局促、拘束、放不开。

        矜也表示怜悯,怜惜。因为以仪仗相迎,是对来宾的珍视、器重,是一种怜爱的表现。

        矜也有自夸、自大的意思,如矜夸、矜大、矜功、矜伐。如《书·大禹谟》:“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

        本文的“矜”就是持矜的意思。

          又如《论语》:“古者民有三疾,今也或是之亡也。古之狂也肆,今之狂也荡。古之矜也廉,今之矜也忿戾。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

          《老子》:“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矜也指谨守、慎重,如《汉书·冯参传》:“参为人矜严,好修容仪。”

        矜也指穷、困,如《庄子》:“矜其血气,以规法度。”

        矜也指危险,如《诗·小雅》:“曷予靖之,居以凶矜。”

        矜也通鳏,指老而无妻者,如《礼记·王制》:“老而无妻者谓之矜。”《诗·大雅·烝民》:“不侮矜寡。”

        《管子·幼官》:“养孤老,食常疾,收矜寡。”《史记·五帝本纪》:“有矜在民间,曰虞舜。”

    群:形声字,从羊,君声。始见于春秋金文,群本义指牲畜聚合一处,徐铉等注:“羊性好群,故从羊。”如《诗经·小雅·无羊》:“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

          群后泛指同类相聚,如《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所以“群”字所指,只是“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群又引申表示众多、集体的意思。也用作量词,用于成群的人或动物等。成群的人自然有众多的数量,所以人类也有“群众”的称呼。

        现在的“群”常指微信群。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君子持道义之矜而不争私利,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文中的“矜而不争”不能解读为庄重不与人争,君子不是懦夫,君子也有与人争的时候,孔子说过:“君子无所争,其争也君子。”

        君子争的是道义,不争小利。孔子还说过:“君子周而不比!”君子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但不是为了私利。君子不愿为求私利而有损道义。

        朱熹曾说:“庄以持己曰矜,然无乖戾之心,故不争。和以处众曰群,然无阿比之意,故不党。”

        本文可以浓缩为一个成语:不争不党!《尚书》里也有一句:“无偏无党”!意义差不多。

        任何一个团队,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每个成员都有一颗无私的心,大家同心合力,如果大家都为自己的私利打算,团队必然走向衰亡。

    奇男子——于谦

          于谦,今浙江杭州人,明朝大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于谦少年时期即刻苦读书,志向高远。他敬佩仰慕文天祥的气节,悬文天祥像于座位之侧,几十年如一日。

          七岁时,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拯救时局的宰相。”

          八岁时,于谦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弄他说:“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赤帝子,斩白蛇当道。”23岁时,于谦即中进士。

        28岁时,于谦随明宣宗朱瞻基亲征朱高煦叛乱,待朱高煦出降时,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地训斥朱高煦,朱高煦被骂得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

        后来于谦巡抚江西及晋豫地区,他爱民如子,恩威并用,太行山的盗贼为此而不敢露面。

        正统年初,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内阁朝政,都很重视于谦。“三杨”去世后,太监王振开始掌权,他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

        有人劝于谦也该顺应形势,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

        于谦的群而不党最终被王振所不容,被冤下狱,后来在数以千计的山西、河南官吏和百姓的请愿下,王振不得不借口抓错了人,把于谦放了。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曾经被明成祖朱棣看不起的瓦剌部首领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怂恿明英宗亲征。

        王振只知道培植自己的党羽,为自己谋求利益,不顾也先有多强,也不顾明英宗会不会打赢。

          可是,大臣们知道也先的强大,更清楚明英宗去了等于自投罗网。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力谏英宗不要亲征。

          明英宗年轻气盛且有宦官们的奉承,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最终,兵部尚书邝埜跟随管理军队,于谦坐镇北京城主持兵部的工作。

          结果不出意料,明英宗败了,还被俘虏了,真是奇耻大辱,满朝文武不知所措,侍讲徐有贞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

        于谦认为绝不可南迁,要力战到底,大明朝还是有获胜实力的。王振党羽、锦衣卫都指挥使马顺被当庭打死,一时血溅朝堂。

        力排众议之后,面对的是国不可一日无主。于谦等人一起说服孙皇后,让庶子朱祁钰即位,起初朱祁钰再三推辞,于谦大声说:“我们完全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最终朱祁钰同意即位,为景泰帝。

          之后,于谦集中大明朝可以集中的力量,以哀兵之势抵御瓦剌大军。也先无法拿下京城之后,挟明英宗逼和。

        没想到,于谦不肯和解,还抛下一句“社稷为重,君为轻”。君王没了可以换,但国家的每一寸土地都不能动。

        无奈之下,也先只好释放了明英宗,因为朱祁钰即位后,明英宗算不上什么重要的筹码了。

        大明危机终于解除了,于谦功不可没,为了大明朝的长期稳固,于谦马上遣兵出关屯守,以保边境安宁。

        于谦虽有大功于朝廷,但生活很简单俭朴,所居住的房子仅仅能够遮挡风雨。代宗赐给他西华门的府第,他推辞说:“国家多难,臣子怎么敢自己安居?”

        英宗回来后,代宗该让位了,可他已经舍不得那皇帝的宝座了。于是,代宗幽禁了明英宗和太子朱见深。

        景泰八年,朱祁钰出巡郊外,住在斋宫,疾病发作,不能行祭祀仪,命太子太师石亨代祭。

          石亨受于谦举荐,深受代宗的赏识和重用,曾率京军三万人巡哨大同,击败瓦刺军的进犯,但他的权力欲望极强,喜欢拉帮结派。

        石亨很清楚,代宗一旦有什么三长两短,他没什么好下场,毕竟还有一个英宗活着。

        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石享便与张轨、曹吉祥等人商议,迎接被软禁的太上皇朱祁镇复位。

        明英宗复辟后,石享立了大功。但他知道他这样做是不义的,毕竟代宗还活着,于谦肯定不会同意。

        于是,他趁着自己大功初立之机,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一代忠臣于谦含冤遇害。一年后,他的养子于康将其归葬于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摆在石享前面最大的障碍于谦没有了,石享大肆培植党羽,干预朝政。可惜,朱祁镇不是饭桶,谁忠谁奸,他心里明白,杀于谦只是权宜之计,毕竟徐有贞曾进言说:“不杀于谦,复辟这件事就成了出师无名”。

          石亨让他复辟的目的是出于自己的私利。最终石享被下了大狱,其党羽被诛,家资被没收。

          明英宗也算给于谦报仇了,但他没有给于谦平反,直到明宪宗时,于谦才被复官赐祭,后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赖辉东《论语史鉴》15·22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的于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cbg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