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这个概念有两个关键点,一是反映,二是客观现实。
一、反映
说到反映的话,我们能想到什么?水面,镜子反映出物体的影像。
反映,在词典里面的解释是:物体的形象反着映射到另一个物体上。
心理,尽管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这个反应不是如实的,而是能动的。
怎么理解呢?
先来尝试读一下这句话:
"我把本来像SHI一样的生活过成了SHl"
有多少种读法?
同样的SHI,有的人见到的是诗,有的人见到的是屎!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著名的公案。
主角大家很熟悉,大才子苏东坡与他的朋友佛印和尚。
话说有一天,苏东坡和他的朋友佛印和尚一起打坐,苏东坡对佛印说:“我最近学佛很精进,你看我现在的坐姿如何?”佛印赞叹道:“像一尊佛。”苏东坡听了很高兴。佛印接着也问道:“那你看我怎么样?”苏东坡为了压倒佛印,就答道:“像一坨屎。”佛印听了也笑笑。苏东坡回去后很高兴,到处宣扬他这回胜了佛印。苏小妹听了以后,却对他哥说:“哥,你不要再四处宣扬了,其实是你输了。”苏东坡不解。苏小妹继续说道:“佛印心里有佛,所以他看谁都是佛。你心里有屎,所以看谁都是屎。”
这就是宗教中所说,“心中有什么,眼中就看到什么。”心中有佛,我看众生皆佛,你就生活在天堂之中。而心中有魔,我观众生皆为魔,你就生活在地狱之中。
同样的,英国哲学家贝克莱也说过一句话:存在就是被感知。
世界上有那么多事实每天都在发生,被我们感知到的存在,我们就认为那就是事实,而没有被感知到的,我们就不认为那是事实。
有一个女生原本觉得她老公对她和孩子特别好,也特别体贴,她每天都生活的特别幸福,觉得自己是天底下最幸福的人,老公是天底下最好的男人。
但是某一天她突然得知她老公在外面还有一个女人和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对他们也一样的温柔体贴。
这个时候,老公不知道她已经知道了,还是对她一如既往的温柔体贴,或者老公加倍的对她好,加倍的对她温柔体贴,她也再不会觉得老公是天底下最好的,觉得这个老公是天底下最渣的人。
有一句话怎么说,如果爱情是一种欺骗,那我愿意被骗一辈子。
为什么呀?只有被识破了的骗局,才叫骗局。没有被识破的,或者说是没有被感知到的,欺骗就不存在。
心理学怎么解释这句话(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呢?
你看到的就是你希望看到的。
你觉得老公怎么怎么不好,孩子怎么怎么不好,那都是你希望看到的。
那么很多人,尤其是家长,一听到这儿马上就蹦起来,哪有不希望自己孩子好的?!
但是学过心理学的人,学过基础的社会心理学的人,我们就知道:个体知觉他人,看见的往往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即个体倾向于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图式就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这句话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大众化的解释,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罗丹说过: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同样都是去风景区玩,有的人看到的是好山好水好风光,有的人看到的是什么?拥挤的人群,满地的垃圾,吃不上饭的糟心。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样的,我们也可以通过询问你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也可以看出来你的心理状况。(三问)
二、客观现实
心理反映的是客观现实,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是从自然人变成社会人的。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狼孩,大家也可以思考一下狼孩的心理反映的是什么现实?是人类的社会现实呢?还是狼族的社会现实?如果一个人,是人生的,却不是人养的,他没有在人类社会当中长大,比如狼孩,那么尽管他的生理是一个“人”,但他的心理却不是人,不是人的心理。
反映形成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我们也可以观察一个人社会化的结果,来判断这个人的心理发育成熟程度。
社会化:内方外方——内方外圆。
未社会化:内方外方——内方外方。
反社会化:内方外方——内圆外方。
过度社会化 :内方外方——内圆外圆
正如人的气质类型,没有绝对典型的4种,大部分人都是混合型或者是中间型;一个人的社会化也不会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都表现为同一类型,比如一个人在工作当中,他的表现可能是社会化,内方外圆,事业做得很成功,但是在家里面,在亲密关系中,他的表现就是一个反社会化内圆外方型的。
(例子,教授动手打自己16岁的女儿)
当然了,社会化是一个过程,这就意味着即使成年,我们也是可以继续社会化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