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从第二十六章开始到第二十八章,呼应前文“事亲为事之本”,集中阐述真正的孝道。
孟子说:“有三种不孝的行为是很严重的,其中又以没有后代为最大。舜娶了尧帝的两个女儿,却没有禀告父亲瞽叟,就是为了避免无后,所以君子都认为这等于已经禀告了父亲。”本章讲的还是从道和从权的问题,从权本质上也是为了从道。
孟子说,仁的本质是孝顺父母,义的本质是顺从兄长,智的本质是懂得以上两个道理而在行为不背离,礼的本质是将以上两个道理规范化、仪式化,乐的本质是以事亲、从兄为乐,乐则生机勃勃,生机勃勃则情不自禁,情不自禁则手舞足蹈。
总之,孝悌是仁义的本质,这是一切的核心,智、礼、乐无非是仁义的延伸和体现而已,都离不开仁义,不能违背仁义。
在舜看来,如果不能得道父母的爱,就不可以为人;不能孝顺父母,就不可以为人子。因此,舜能够化解顽父瞽叟对自己的怨恨和厌恶,天下人由此都受到了感化,成为天下敬仰的圣人,是水到渠成,自然天成的,这就是天道。这体现了孟子治国就是教化的思想。
离娄上篇讲的是儒道的核心仁政和诚身。
07
离娄下篇主要阐述儒道这一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道统的传承,二是在不变的道的指引下,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问题,这就是中庸之道。
虞舜和周文王生活的地方相距千余里,他们的生活的时代相隔千余年。虞舜是先圣,文王是后圣,他们的治国之道都是一样的。
孔子继承了尧舜文武的思想,所以他说:“吾道一以贯之。”《尚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儒家一以贯之的思想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就不是搞几项善举,做几个样板工程,办几件实事那么简单。孟子由此批评子产只会给老百姓一点小恩小惠,实际上不懂得为政之道。善于治国理政的君子如果能够始终如一地将执政理念落实到日常举措中,处处为民着想,体现民意。
孟子开导齐宣王说:“如果君主将臣子看作向自己的手和足一样珍贵,那么臣子就会把君主看成是自己的心灵;如果君主只是把臣子当作任由差遣的犬马,那么臣子必视君主如路人;如果君主轻视臣子如灰尘草芥,那么臣子必视君主若仇人。”只是讲为君之道。
孟子曰:“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这是讲为君不仁的必然后果。孟子曰:“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总结君臣上下的因果关系。
以上第二十九章至第三十三章,讲一以贯之的君臣之道就是仁义之道。
【《孟子》简读之离娄篇02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