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友兰
译者:赵复三
第一章 中国哲学的精神
摘要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的反思。
思考本身就是知识,知识论就是由此而兴起。
哲学家所说的宇宙是指一切存在的整体,至大无外。当一个人对宇宙进行思索时,他就是在反思。
冯老先生认为某种宗教就是某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的产物。
中国人相对于宗教,更关心哲学。而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是为了提高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如果哲学去谋求提供正面知识,它将陷于荒谬。
宗教因提供实际的正面知识与科学冲突,导致了宗教的衰退。而大众抛弃宗教就抛弃了超越现实更高的价值。而由哲学所达到的更高价值更加纯粹,不掺杂迷信和想象。因此,冯老先生认为,将来,哲学会取代宗教,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人不需要宗教化,但一定要哲学化。
中国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神,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它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既讲究实际又不肤浅。
将这些两两对立面综合起来,就是中国哲学力图解决的问题。而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圣人。
中国的圣人应该有内圣外王的品格。中国哲学的使命就是使人得以发展这样的品格。因此,中国哲学讨论的问题就是内圣外王之道。这使得哲学难以脱离政治。
就哲学家来说,知识和品德是分不开的。冯老先生认为,哲学不是仅供人们去认识的一套思想模式,而是哲学家自己据以行动的内在规范。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的方式
中国没有专门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言论和书信等。因此会出现不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
中国哲学家善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来表述思想。因此出现说理不够透彻的情况,而其中无限的暗示则可以补全它。从而让读者体验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妙处。
我们固然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对原著加上详细的注解,但那将成为另外一本书,永远达不到原著的高度。
语言障碍
原著经过翻译后,无论翻译多么全面,都会丢失其丰富的含义。
佛教高僧鸠摩罗什曾说,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如果一个人自己不能吃饭,要吃别人的唾余,所吃到嘴里的当然没有原来那饭的香味和鲜味。
我的心得:哲学家探索的问题是超越现实的更高价值。宗教给出的答案不能找到那种价值,已经没落。而中国哲学更多的是偏向于伦理和哲学,要认识世界,找到规律,顺应规律,即找到成圣之道。中国的诸子百家都是在寻找自己的道。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和道家。他们正好代表了中国哲学的两种相反的思想。即入世和出世。但是他们又并不完全是对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