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从心理咨询关系说起
在国内,看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被认为是真的患有精神疾病的结果,人们会因为羞耻感而排斥和抵触。但是国外很多普通人都有自己的心理医生,对接受心理咨询的认可程度也更高。虽然能够被心理医生治愈的疾病非常有限,但他们的治疗领域却远比你想象的要广阔:拖延症、控制欲、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青春期焦虑、工作压力、经常做噩梦……这些困扰你的“小事”,都能从受过系统训练的医生那里找到“病因和解药”。
image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对咨询关系(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治疗关系)的看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理念也对后世的治疗流派起到了深远影响。
在他看来,好的咨询关系应该符合:1. 真诚,2. 共情,3. 无条件积极关注。
真诚和共情都比较容易理解,罗杰斯有一句很美的名言: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这也是对“共情”的要求——我能站在你的立场考虑,想你所想,并且认同你想法的合理性。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基本等同于无条件的爱。咨询师如果能够做到全身心与来访者在一起,通过平和的引导,让来访者能够放下防御,敞开心扉,咨询师还以绝对真诚的理解和接纳,来访者的心理防线会在某个临界值被攻破(或者说,是突破了保护层和伤痛层,触及了真我),很多深层次的心理问题便可以被疗愈。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如果来访者能够在幼年时期,从原生家庭中获得类似的体验,也许这些心理问题根本就不会发生。
2. 无条件的爱
心理学家认为,人是无法进行自我认知的,只能在关系中,以他人为镜子,根据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反馈进行评估,即“镜映(mirror)”。如果妈妈等养育者能够在孩子生命的最初,通过“原始母爱贯注”和提供抱持性环境(由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抱持(holding)性的环境,指的是在婴儿的自体满足中给予他认可,同时在婴儿经历挫折时,给予他保护的一个环境),让孩子从妈妈的言语和身体反应中觉知“我很好,我很可爱,我是被珍惜的”,这会是最宝贵的礼物。
image“父母如果能够做到对孩子无条件的爱,那么孩子的自我会被解放,孩子就能遵从自己精神胚胎的声音,走向成为自己的道路。”相反,有条件的爱,就是我认可你、鼓励你、接受你,是有条件的,你必须达到这些条件,我才给你这些你想要的,达不到,我就不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孩子的自我期待与父母的期待不一致,孩子的自我会扭曲,最终,真实的自我被压抑不敢表达出来,生命力就会慢慢萎缩,成为一个不自觉就会去迎合别人却充满怨气的可怜人。
一个关系,到底是滋养性的,还是损耗性的,衡量标准在于看在这个关系中,有多少无条件的积极关注,又有多少有条件的积极关注。
以我为例,从小听到的带有前置条件或限制性条件的爱和关注太多,多到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就是这样,无法再有出头之日,不容置疑的肯定与赞许就像是吊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总是驱使着我们去追逐,却始终得不到。有的“驴子”也许吃这一套,会笨笨地继续卖力推磨,然而更多的“驴子”干脆放弃了或者憋成内伤,把童年的伤痛继续带到成年以后的世界中。这种对于爱的匮乏感,是否也源自于父母辈的投射呢?
3. 站着的熊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海灵格讲过这样一个“站着的熊”的寓言:
一头熊,一直关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笼子里,它只有站着。后来,它从笼子里放出来了,可以爬着走,也可以打滚,但它却一直站着。那个真实的笼子不在了,但似乎一直有一个虚幻的笼子限制着它。
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伤痛,我们父母这一辈人,几乎从出生开始便不断遭遇社会变革的太多不测,集各类伤痛之大成:自然灾害、文革、上山下乡、下岗再就业、住房改革……始终处于不安定和匮乏的状态,因此囤积、保守、求稳、谨慎,是他们的信念。这些信念也不全是坏的,因为在特定的历史年代,是这些信念保护了他们,让他们得以过上更好的生活。
也许他们本心并非是冷漠、封闭的,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让爱意在两代人之间自然流动。《生命的重建》中写道:不要去怨恨父母,他们也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习如何爱孩子、管教孩子。
你无法选择成为谁的孩子,但是却能选择不受惯性思维的控制。
当意识得以松动,新的态度就会涌现。能够理解、哪怕只是想象父母那代人生活中的匮乏、残缺、无助,进而看到自己无法摆脱父母带来的童年阴影,不禁感叹:我们都像是那头被虚幻的笼子囚禁的熊,我们原本可以活得更丰沛,更自由,我们只是麻木了,忘记了自己其实有改变的力量和机会。 还好,身为父母,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重新实践无条件的爱。
4. “延迟满足”也许是错的
网络上有一个短视频:美国有个叫莉莉的6岁小女孩过生日,妈妈送给他一个粉色书包,里面装满了她想要的生日礼物,她一件件把礼物拿出来,非常兴奋。妈妈告诉她可以带着这些礼物去任何地方,莉莉说想要去迪士尼乐园,没想到妈妈马上答应了,而且表示现在就出发,莉莉被巨大的惊喜感动,喜极而泣。一个简单的生日惊喜也感动了无数网友。(youtube搜索Lily's Disneyland Surprise)
image《当我遇见一个人——母婴关系决定孩子的一切关系》(李雪著)这本书里写道:如果我能吃2块巧克力,而你愿意给我10块,剩下8块都在说“我爱你”。一个人如果能够沐浴在丰盛中——无论是爱还是物质,将会多么美妙。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这么宠孩子,会不会把他们惯坏了,以后会变得贪得无厌?
人本主义心理学有一个基本假设:人本质上都是向好的,都期待着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自我实现)。只有内心残缺的成年人,才会用“贪得无厌”来填补生命早期未被满足的那个自我:对钱贪得无厌的人,小时候一定是穷怕了;对外部认同贪得无厌的人,小时候一定没有获得过足够的肯定;对安全感贪得无厌的人,小时候必是与妈妈等养育者疏远,活在孤单中。
李雪说,在孩子幼年时期,哪方面得到了完全的满足,哪方面就会被放下不会成为执念。武志红也说,不要人为给孩子制造“延迟满足”,制造匮乏感,那只是在培养孩子的绝望感。很多富裕家庭的孩子,在发展事业时往往不会把追求金钱作为第一要务,就是因为没有经历过物质匮乏,反而会专注于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情,更容易获得成功。
同理,无须故意给孩子制造挫折和打击,等他们长大了融入社会,自然会屡屡被现实“打脸”,但是心中住下了一个爱TA的人,从小被父母种下了“我能行,我很棒,我很出色”的种子,这种信念会成为他们披襟斩棘的武器,成为他们受挫时的铠甲。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出发,当这种“我能行,我很棒的、我很出色”的信念深刻内化到孩子心中,人类大脑中的“认知失调”(即两种矛盾的观念同时存在会让人感觉很不愉快)会发挥作用,在遇到“两难”境地,需要做出选择的时候,孩子会倾向于选择他们认为的“好孩子”的做法。
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不让孩子体验爱与物质上的匮乏感,让他们能够轻装上阵,有更多心力活出真实的自己,体验纯粹的自在与快乐,这也是我的最大心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