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越来越感叹《红楼梦》真不愧是一本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除了文学、医学、饮食、建筑......就连当时流行的游戏也都有详细描写。
贾府的那群人儿们,最喜欢行酒令,女儿令、牙牌令、占花令......如果只是单纯的喝酒然后行酒令的话,未免过于单调。
所以贾府众人会想一些有趣的游戏来提高行酒令的氛围,比如“击鼓传花”。
“击鼓传花”,是一种我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多人助兴游戏,由数十个人围成一圈,另一个人背对击鼓,鼓声停,花在谁手上就要才艺展示。
据了解,“击鼓传花”起源于唐朝,与之类似的还有“曲水流觞”。
在《红楼梦》这本书中总共有三次提到击鼓传花,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大众化的助兴游戏,实际上游戏背后大有深意。
01
第一处场景是在第五十四回,恰逢元宵节,贾府众人借击鼓传梅行“喜上眉梢令”。
第二处场景是在第六十三回,平儿采了一支芍药,约了二十多个人传花为令。
第三处场景是在第七十五回,时逢中秋节,贾府众人节击鼓传桂行酒令。
因为第二处场景中的击鼓传花,曹雪芹只用了极少的笔墨来写,所以这里不再分析。
第五十四回和第七十五回中的两次击鼓传花,都是鼓声停,花在谁手上,谁就要喝一杯酒,然后讲一个笑话,这就是贾府击鼓传花的游戏规则。
这两次分别是在元宵节和中秋节,传的花分别是红梅花和桂花,不得不说所传的花也非常合时宜。
元宵节就是要热热闹闹,是过年的最后一天,张口闭口都要说吉利话,红梅花又是在冬天盛开,行的“喜上眉梢”令,也就是“喜上梅梢”令。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又是秋季,秋天丹桂飘香,是桂花正盛开的时候,所以这次传桂花,也非常合适。
我们前边说过,“击鼓传花”游戏的背后大有深意,想要窥探到背后的深意,就要弄明白游戏的过程。
因为两次“击鼓传花”的载体都是喝酒,惩罚都是讲笑话,所以理解了笑话背后的深意,也就明白了游戏背后的深意。
02
先来看一下第一次击鼓传花。
在第五十四回荣国府元宵节开夜宴的时候,众人一起听了戏,贾母针对女先儿带来的《凤求鸾》进行了一次“掰谎记”......王熙凤见贾母这样有兴致,就提议来一场击鼓传花,行一个“喜上眉梢”的令。
贾母听了,非常高兴,对时又对景。
贾母本来说的规则是鼓声落,花在谁手上,谁就说了什么,自然,这里让说的内容一定是雅中又雅的。
这时王熙凤不愿意了,她说众人都知道贾母肚子里要什么有什么,自己根本就没有这些文化,于是提议要雅俗共赏,可以说个笑话。
众人都同意了。
这次“击鼓传花”酒令中,总共讲了三个笑话,先是贾母的“巧嘴媳妇喝猴尿”的笑话,再是王熙凤讲的“一家子吃年酒”和“聋子放炮仗”的笑话。
我们一个一个来分析。
【贾母——“巧嘴媳妇喝猴尿”】
一家子有十个儿子,也就有是个儿媳妇,只有最小的媳妇心巧嘴乖,最讨公婆喜欢。前边九个儿媳很委屈,她们其实也很孝顺,只是嘴不会说罢了,就是商量要去阎王庙问阎王。第二天她们妯娌九个一起到阎王庙,都在供桌底下睡着了,九个魂等阎王来,等了很久都不来这时孙行者来了,道明了真相:当初妯娌十个托生的时候,自己刚好在阎王那里,撒了一泡尿,被最小的那个喝了。还说你们九个要是也想伶俐嘴乖,那就再撒一泡让你们吃。
很显然,这个笑话是在取笑王熙凤,因为在座的众人,只有王熙凤是最会说话、最会讨贾母开心的,当然也是贾母最喜欢的。
贾母和凤姐堪称是“忘年之交”,总是互相吹捧,又互相取笑,贾母对于这个过于伶俐巧嘴的孙媳妇又是喜爱,又是担忧。
贾母不止在一个场合说王熙凤是“猴儿”,第二十二回“你们听听这嘴!我也算会说的了,怎么说不过这猴儿”、第二十九回“猴儿猴儿,你不怕下割舌头地狱”、第三十五回“猴儿,把你乖的,拿着官中的钱做人情”、第三十八回“这猴儿惯的了不得了,只管拿我取笑起来,恨的我撕你那油嘴”,可见凤姐在贾母心中是最为口齿伶俐的,
但是“过慧易夭”,贾母通过讲这个“巧媳妇喝猴尿”的笑话,其实是在提醒劝诫王熙凤,也是在为其他没有管家的妯娌的安慰,让她们减少对王熙凤的怨恨。
王熙凤——“一家子吃年酒”
一家子也是过正月半,合家赏灯吃酒,真真的热闹非常,祖婆婆,太婆婆,婆婆,媳妇,孙子媳妇,重孙子媳妇,亲孙子,侄孙子,重孙子,灰孙子,滴滴搭搭的孙子,孙女儿,外孙女儿,姨表孙女儿,姑表孙女儿,……嗳哟哟,真好热闹!团团的坐了一屋子,吃了一夜酒就散了。
凤姐的这个笑话算不上笑话,最后众人的反应也都是怔怔的,有点冰冷无味。
这个“笑话”也非常应景,分明就是现场取景,根据当时的夜宴情景来讲的。
这个时候的贾府也还处在鼎盛时期,元春被封为贵妃的喜悦还笼罩着贾府。
王熙凤的这个笑话说了好几代人,也证明了贾府的人口众多,以及合家赏灯吃酒的热闹喜庆。
这里我们只需要注意最后三个字“就散了”。
王熙凤——“聋子放炮仗”
几个人抬着个房子大的炮仗往城外放去,引了上万的人跟着瞧去。有一个性急的人等不得,便偷着拿香点着了。只听'噗哧'一声,众人哄然一笑都散了。这抬炮仗的人抱怨卖炮仗的扞的不结实,没等放就散了。原来太炮仗的人是个聋子。外头已经四更,依我说,老祖宗也乏了,咱们也该“聋子放炮仗——散了”罢。
凤姐的这个笑话也很合时宜,时间已经快四更了,作为贾府管家,在这样的欢聚时刻说要散了的话,势必会扫了大家的兴,于是借着笑话来把控时间,提醒大家该放了炮仗回去休息了。
这只是表面上的含义,还有更深一层的寓意。
细心的读者就回发现,王熙凤讲的这两个笑话都有“散了”的意思,这也是曹雪芹在暗示贾府最后的结局——烟消云散后,落了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
在上一次元宵节中,贾元春回贾府省亲,省亲结束回到宫中之后,让人送出来一个灯谜: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谜底正是炮仗,贾政猜中之后,心里想“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这也是在暗示贾府最后“树倒猢狲散”的结局。
大家还记得第一回中甄士隐女儿甄英莲的故事吗?英莲在元宵节的时候被拐子拐走,从此命运往另一个方向发展。
在此之前,甄家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一次甄士隐抱着甄英莲碰到了一僧一道,那僧人指着士隐和英莲说了四句言词: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这既是甄英莲的结局,也是整个贾府的结局。
虽然《红楼梦》原稿的后四十回缺失,但是有极大的概率,正如高鹗续写的那样,贾府抄家是在元宵节前后。
03
再来看第二次击鼓传花。
在第七十五回、七十六回中,中秋节这天,贾府众人聚在一起赏月吃茶,贾母说赏月要去高的的地方,所以在众人的搀扶下,贾母来到了凸碧山庄。
贾母折了一枝桂花,让一个婆子在屏风后边击鼓,花到谁手中,谁就喝一杯酒,将一个笑话。
这次击鼓传花因为贾政、贾赦都在场,所以众姐妹都不太敢放开玩,一次花落到了贾宝玉手上,贾宝玉有点犯难了,笑话讲不好,贾政肯定要责怪没口才,连个笑话都讲不好,如果讲好了,贾政又说只会油嘴滑舌。
所以贾宝玉直说不能说笑话,让惩罚个别的什么,贾政说让他作一首即景诗,限一个字“秋”字。
所以如此看来,这次“击鼓传花”既有讲笑话,又有作诗,也算是一次雅俗共赏的游戏。
这次游戏中,花依次留在了贾政、贾宝玉、贾赦、贾环的手里,贾政和贾赦各自讲了一个笑话,贾宝玉和贾环都是作了有“秋”字的诗,宴会最后的时候尤氏为了给贾母解闷,讲了一个没有讲完的笑话。
贾政——“男人怕老婆”
一家子有个男人最怕自己的老婆,这天也是八月十五,这个男人遇见了几个朋友,被朋友死拉着去喝醉了酒,到了第二天才醒,赶紧回家赔罪。一回到家就看到老婆在洗脚,他老婆说“你给我舔脚,我就饶了你”,男人依做,但未免恶心要吐,他老婆更恼了,骂他轻狂,这个男人急忙说“并不是奶奶的脚脏。只因昨晚吃多了黄酒,又吃了几块月饼馅子,所以今日有些作酸呢。”
有很多人觉得贾政这个笑话很低俗,如果这个笑话是从贾赦口中讲出来的还可以理解,但是从贾政口中讲出来就有点不符合贾政的人设。
贾政一向都是一个迂腐呆板的人物,不苟言笑,这次第一轮传花就传到了贾政的手上,众姐妹兄弟都暗笑,想看贾政会讲什么样的笑话。
有人说“贾政”这个名字就是“假正经”,是说贾政这个人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方方正正,其实内心极其阴暗庸俗。
但是我不这样认为,贾政在中秋夜宴上讲笑话,其实并不是给众人听的,而是给贾母听的。
讲的第一句话“一家子一个人最怕老婆的”,就已经让众人哄堂大笑,贾母也是赞道“这必是极好的”。
贾政的这个笑话确实起到了效果,一讲完就引得贾母和众人都笑了。
如果我们只从笑话本身来理解的话,很容易解读成贾政怕王夫人、贾琏怕凤姐这样的意思,但是如果细细究来,贾政的这个笑话是讲给贾母听的,所以其实是勾起了贾母的回忆,与丈夫贾代善的回忆。
贾宝玉——“限‘秋’字令作诗”
第二轮传花游戏中,花落在了贾宝玉的手中。
贾宝玉因为贾政在场而心生忌惮,如果笑话讲得不好,贾政肯定会批评自己连个笑话都不会讲;如果笑话讲得好,贾政又会说自己油嘴滑舌。
所以贾宝玉斟酌之后,直接说自己不会讲笑话,贾政只好让他作一首即景诗,限“秋”字,还说出了要求,不能使用浓词艳赋的堆砌字眼,宝玉思索了一会,就在纸上写了四句。
贾政看完之后,只是“点头不语”,贾母就知道这次宝玉作的诗没什么不好,贾母问怎么样,贾政说“难为他。只是不肯念书,到底词句不雅”,接着贾政就让人把从海南带回来的扇子取出来两把赏给宝玉。
虽然原文中并没有将宝玉的四句诗写出来,但是从以上文字也能看出来贾政其实对这个儿子算是比较宽慰的。
接下来,有一处非常有趣的细节,贾政给贾宝玉赏赐了两把扇子后,李纨之子贾兰也跃跃欲试,虽然花没有落在自己手上,但是也作了一首诗给贾政看,贾政一看,喜不自胜,还念给贾母听,贾母也十分欢喜,让贾政赏他。
贾政是贾兰的爷爷,贾府整个玉字辈和草字辈,恐怕也就只有贾兰在李纨的细心栽培下,是真正在认真读书,这一段细节也是后边为贾兰高中埋下伏笔。
贾赦——“老母亲偏心”
一家子一个儿子最孝顺。偏生母亲病了,各处求医不得,便请了一个针灸的婆子来。婆子原不知道脉理,只说是心火,如今用针灸之法,针灸针灸就好了。这儿子慌了,便问:“心见铁即死,如何针得?”婆子道:“不用针心,只针肋条就是了。”儿子道,“肋条离心甚远,怎么就好?”婆子道:“不妨事。你不知天下父母心偏的多呢。”
这个笑话一讲完,众人都笑了,贾母喝了半杯酒,笑着说:“我也得这个婆子针一针就好。”
显然贾赦讲的这个“老母亲偏心”的笑话,让贾母有点不太开心,这难道不是在暗示贾母偏心吗?
贾母下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贾赦,二儿子贾政,按照祖例,应该是由大房来继承贾府的爵位和财产的,但是事实上是贾赦继爵,贾政继爵产,这也形成了贾政“鸠占鹊巢”的场面。
虽说目前贾府的管家人是王熙凤,王熙凤是贾赦邢夫人的儿媳妇,但是实际上王熙凤是跟贾政王夫人走得更近。
贾赦这个人贪财好色,邢夫人又是一个唯贾赦是从的无主见女性,所以从始至终,贾赦都有点边缘化。
贾赦和贾政这两个儿子,在贾母心目中,自然贾政的分量更重一些。
贾赦的这个笑话,将贾赦与贾母、贾赦与贾政之间的关系写得非常微妙。
贾环——“限‘秋’字令作诗”
贾环也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因为母亲是赵姨娘,自己又是庶出,所以在贾府总是遭受欺负,自认为都是贾宝玉挡住了自己的好运。
前边第二十五回中,贾宝玉遭遇魇魔法之前,就是贾环故意把一盏热油油的蜡灯推到了贾宝玉的脸上,之后又是是赵姨娘找到马道婆花了高价向宝玉和凤姐施了魇魔法。
贾环这个人不仅仅是不务正业,更是心术不正。
这次击鼓传花,第三轮传到贾环手里,贾环见之前宝玉就受领了,所以就有点技痒,也挥笔写了一首诗给贾政看。
贾政看后,更是觉得贾环的词句带着不乐读书的意思,所以很不开心。
在斥责贾环的同时连带斥责了贾宝玉:
“可见是弟兄了。发言吐气总属邪派,将来都是不由规矩准绳,一起下流货。妙在古人中有‘二难’,你两个也可以称‘二难’了。只是你两个的‘难’字,却是作难以教训之‘难’字讲才好。哥哥是公然以温飞卿自居,如今兄弟又自为曹唐再世了。”
贾政在批评贾环的时候,也不忘提一嘴贾宝玉,说贾宝玉像温庭筠一样,只会浓词艳赋,说贾环像曹唐一样,诗作奇绝异罕。
但是接下来有一个小细节,贾赦听了贾政的评价反倒笑了,拿来贾环的诗,只看了一遍就连声赞好,说这首诗很有骨气,不失侯门的气概,说完就让人把自己的玩物拿来赏赐给他。
这个细节非常有趣,前边贾政和贾赦分别讲了一个笑话,贾政在迎合贾母,贾赦在说贾母偏心,二兄弟之间早就有着一种难言的情结。
贾政说贾环的诗不好,而贾赦偏偏夸赞贾环的诗,显然有点针锋相对的感觉。
尤氏——讲了一半的笑话
贾母想让贾政、贾赦回去,自己还想和姑娘们多乐一会,于是贾政和贾赦很听话地离开了。
贾母带着剩下的众人一起赏了会儿桂花,听了会儿萧曲,不免觉得萧声有点凄凉,禁不住流下泪来。
尤氏见状,就说也想了一个笑话,说想给贾母解解闷,贾母同意了。
“一家子养了四个儿子:大儿子只一个眼睛,二儿子只一个耳朵,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四儿子倒都齐全,偏又是个哑叭。”正说到这里,只见贾母已朦胧双眼,似有睡去之态。
这个笑话尤氏只讲了一个开头,但是从仅有的开头我们也能窥探一二。
尤氏在贾府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存在,既是续弦,又没有生子,这些都是她无法改变命运的羁绊,所以很多场合下她只能三缄其口。
“大儿子只一个眼睛”是“视而不见”,“二儿子只一个耳朵”是听而不闻,“三儿子只一个鼻子眼”是“嗅而不觉”,“四儿子倒都齐全,偏又是个哑叭”是“言而不应”。
这其实说的就是尤氏自己。
换一个角度再想一下,八月十五正是中秋月圆之夜,尤氏讲的这个笑话偏偏又都是残缺,也象征着贾府最后的“万事古难全”的结局。
04
因为这两次“击鼓传花”的游戏,内容有点多,所以这次的文章写得也就比较长,谢谢你看到这里。
关于以上这两次游戏,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吗?
不同趣味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都可以有着不同的诠释,以上仅仅是我的个人观点。
以上内容由【爱文字的小狮子】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