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文学馨语馨愿心理
《小官吏之死》:歪曲的认知和思维的局限是人生最大的牢笼

《小官吏之死》:歪曲的认知和思维的局限是人生最大的牢笼

作者: 入梦出现 | 来源:发表于2022-07-15 12:52 被阅读0次

【内容简介】

一个美好的夜晚,小官吏切尔维亚科夫去剧院看戏,看戏时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打喷嚏本不是要紧的事情,谁都会打,然而他发现,他的喷嚏溅到了三品文官布里扎洛夫将军秃脑门和脖子上了。于是,三番五次找机会向将军道歉,将军也从最开始的不以为然到最后的忍无可忍大发雷霆,小官吏因惊吓而死。

本文写于1883年,是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充满幽默色彩的语言,夸张讽刺意味十足,让读者记忆深刻并引发思考,呈现出作品深刻的现实主义风格。

【文章欣赏】

1、细节描写:

通过动作、对话和内心独白相辅相成,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本人借助渐进深入的描写技巧,对主人公的性格进行了精心的塑造和深入挖掘,通过生动真实的人物形象拨动读者的心弦,增强作品的渲染效果。

文中的小官吏的因为一个无关紧要的喷嚏,合计向将军进行了五次道歉(荒诞怪异、夸张讽刺)。

将军五次对小官吏道歉的简单回复如下:

第一次:“没事,请坐下吧。听戏!”

第二次:“我早已不放在心上,你干吗老提起?”

第三次:“多大的事……你到底要干吗?”

第四次:“天哪,你开哪门子玩笑!”

第五次:“滚!”“滚!”

五次道歉中,小官吏只想让将军明白他内心毫无冒犯之意,然而将军的回复没有一次能够让小官吏认为达成自己的道歉目的。于是三天内进行了五次道歉,最后一次“滚!”把卑微胆怯的小官吏切尔维亚科夫吓得魂飞魄散。小官吏回到家中,翻身倒在沙发上……一命呜呼。

将军的回复,也包含着他对小官吏道歉的情绪变化,由不在意到一步步厌烦以及最终的忍无可忍的发怒。小官吏对这些回复言语的反应的心理描写,让我们看到一个忧心忡忡、惶恐卑微、奴性十足、胡思乱想的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如同亲睹一般,记忆深刻,余音绕梁(忍俊不禁、嘘唏不已)。

2、典型性:

作品刻画的主人公小官吏,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至今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本文篇小官吏代表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低自尊人群,将军代表着比他地位高很多的人群。在小官吏切尔维亚科夫眼中,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他们是崇高权力的代表者,同样也是自己官场命运的主宰者。

切尔维亚科夫在短短三天进行了高达五次的道歉,语言一次比一次诚恳,姿态一次比一次卑微。但这种讨好和谄媚,却引发了将军巨大的抗拒和厌恶。无疑,小官吏是非常看重将军的态度,而将军越来越抗拒和厌恶的态度转变对小官吏的打击深重,小官吏思维的禁锢酿造了自身悲剧。

小官吏和将军的关系可以映射到现实生活中,犹如“个人”对“权威”、“主管领导”、“爱人”、“强权”、“势力”、“地位”等等的外部个人和环境。

向外观察,现实中有那么一类人,竭尽所能去讨好他人,并把自身的价值寄托在期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赞扬中,一旦外界对他进行否定和抨击,他自身价值感会有崩塌毁灭之灾。这种人,没有独立的人格,过度依附外界,注定悲剧收场。

向内反省:我们有没有因为某个人或者某件事情,做得不如意或者别人对自己的不认可等等,产生比如失望、恐惧、焦虑、嗔怨等等情绪,逐渐累积成越来越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小题大做、纠缠不休?看别人表演,旁观者清,或可以嗤之以鼻;审视自我,那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有点细思极恐?

所以,观察周围的人和向内自醒,多多少少可以看到小官吏思想的影子。这些行为的后背,其实隐含着我们的主观臆断、胡思乱想,和歪曲的认知。

伟大的作家契诃夫洞察人性,写出人性深处的东西, 把小官吏奴性嘴脸和谄媚姿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令读者叹为观止。

3、 客观性:

法国文学史家爱弥尔•法盖说:现实主义文学就是以明确冷静的视角观察人间事,然后明确冷静的将它描写出来的艺术主张。

严苛的等级压迫下,达官贵族们飞扬跋扈,底层人物惶恐不安,他们的命运被上层阶级拿捏在手中,这种身不由己的极端恐怖,造成了人们的精神异常和性格扭曲。看似喷嚏引起的,实际是残酷的沙皇专制下等级制度对人心的荼毒。

故事情节是荒诞的,甚至带着一些喜剧的色彩,然而,喜剧外衣下面呈现的真相让我们不禁心生悲凉。幽默表象和悲凉本质对比落差,使作品带来的震撼更加剧烈。

更为可悲的是,主人公自身,一方似乎强烈地反对阶级压迫,又时时刻刻不由自主地支持阶级压迫,没有办法真正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之处,未能有效觉悟、觉醒。

作品中契科夫自始至终并未表达过自己的感情倾向,但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却让人在这荒诞幽默的情节中,看到了人物思想和整个社会的不合理等级观念,也深深感受到了契科夫对腐朽制度的愤懑和对民众悲惨命运的同情。

情感倾向和主观思想隐藏在冷静客观的艺术描写中,是契诃夫对现实主义文学的遵循;用幽默荒诞的表现来挖掘悲凉残酷的本质,则是契诃夫对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度发扬和演绎。

4、联系实际感悟

不要把自己钉在低自尊的十字架上,胆小怯虐,患得患失,妄自菲薄,做一些无创造性的事情,荒废了自己,对别人也无益处。寄托希望于外界的认可,来满足自己的重要性需求和存在价值感,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自卑心态的表现,也注定悲剧收场。

(低自尊:过度在意别人的看法和行为举止对自己的影响→产生焦虑→痛苦。)

人生从来不易,孤独、恐惧、担忧等不如意的悲观情绪时刻萦绕,我们无法改变这种情绪反应,但是,我们可以转变思维,选择用积极的心态,不卑不亢,勇敢去对待外界的风风雨雨。

人啊只有摆脱他人的束缚和外界的桎梏,自强自立,勇往直前,披荆斩棘,成为内心足够强大的人,才能看到人生更多的风景和人生的更大可能性,书写好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小官吏之死

附:

【契诃夫简介】

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自1880年开始创作,至1904年去世为止。一生创作七八百篇短篇小说,以言简意赅、惜墨如金、幽默和深刻著称。创作中,他坚持现实主义传统,注重描写俄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小人物来反映当时俄国的社会状况,这些带着深刻寓意的作品对世界文学发展影响巨大。

契诃夫提倡“客观地”叙述,说“越是客观给人的印象就越深”。他信任读者的想象和理解能力,主张让读者自己从形象体系中琢磨作品的涵义。

【阅读计划】

1、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装在套子里的人》,合计24篇短篇,19万字。

2、2022年7月14日至31日,完成本书全部小说2遍以上精读,并对部分作品进行简要的读评欣赏。

预祝按照计划完成阅读,并能够有所收获,指导自己写出更多、更好的短篇小说来。加油。

文末,请欣赏疯狂的小草,不畏惧暴风雨,不畏惧盛夏,也不畏惧一直不停息的除草工作人员,珍惜当下,争分夺秒地尽情生长着,绽放生命之顽强、之绿意、之美好,令人心生敬意。

月季园中的野草疯长 草坪中草儿绿 狗尾巴草一枝独秀

相关文章

  • 《小官吏之死》:歪曲的认知和思维的局限是人生最大的牢笼

    【内容简介】 一个美好的夜晚,小官吏切尔维亚科夫去剧院看戏,看戏时不小心打了一个喷嚏。打喷嚏本不是要紧的事情,谁都...

  • 《批判性思维》樊登读书年度好书

    《批判性思维》这本书和《终身成长》是姊妹篇,每个人都是有认知局限的,说形象点就是认知牢笼。成长就是不断突破自己的认...

  • 常见思维误区一览表

    认知歪曲,是一种思维的错误 发展心理学,歪曲认知由童年学习经验形成 进化学:歪曲的认知系统是进化形成的,是确保万无...

  • 思维牢笼

    人生最大的困境,其实是“思维牢笼”。 豆瓣上,有个叫“认知战”的小组,里面有句直白的话: “真正限制我们人生的,从...

  • 提升认知

    人生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提升认知水平,也就是挣脱自己的思维牢笼。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是为了翻越这个无形的思维牢笼。...

  • 真正的局限

    人,真的有局限吗? 有,思维的局限。你的局限,是思想的局限,放开思维,开放思维,拓展认知,慢慢打破局限。 过去,你...

  • 【行动力第二周复盘】从根上战胜拖延症

    在这一周,船长主要带领我们学习了拖延症背后的自动化思维、自动化思维之下的歪曲认知、用合理认知替代抑制行动的歪曲认知...

  • 点滴感悟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是人的思维,世界上最大的牢笼,是人的认知,世界上最大的设限,是自我设限。 发现自己的无知,需要相...

  • 有限的思维是最大的牢笼

    思维是最大的牢笼。 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

  • 思维局限是最大的限制

    下午看到群里聊天,又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好似哭惨,才能和大家一样。 每个人对生活定义不同,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最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官吏之死》:歪曲的认知和思维的局限是人生最大的牢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foqi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