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红楼梦》后四十回是高鹗续写,与前四十回原作曹雪芹有所不同(当然,我尚说不出有何不同)。读到八十回,正是八月末。心想,不妨停下来,回望一下,并也来写点什么。
到了八十回,贾府发生许多事,出现衰败的迹象。故事走向深入。好比与眼前的一年过了大半相当。时值入秋,心情一顿。回头来看红楼梦的发展,倒是有某种契合。
故事从一僧一道带入,来到发生地宁荣街,写到甄士隐,贾雨村。从林黛玉出场到荣国府,再到薛家进京,宝钗出场。陆续又来了湘云,宝琴,李纹,李绮。加上迎春探春惜春,众姐妹齐聚,青春洋溢。又写到平儿袭人晴雯鸳鸯司棋等女子,又写到凤姐,贾母。再有贾琏贾珍贾蓉之辈。每一个人,形象性格无一不鲜明。
从年青姐妹齐聚结诗社,从元春归省,写到人的最美好的时光,写到贾府高光荣耀;再有黛玉葬花,宁府中秋夜宴异兆,写人的伤春,写贾府走入下坡。
其中,写到人情世理,各色面孔。比如贾雨村的为官之道,在第四回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有精致的体现。比如倪二借钱给贾芸,小红有意遗帕子(第二十四回)。
特别美的事情有:杨妃戏蝶 ,黛玉葬花(第二七回);初结海棠诗社 咏秋海棠(第三七回) ;琉璃世界白雪红梅 冬季联句(第四九回)。湘云醉卧芍药茵,香梦沉酣(第六二回 )。
最显人物性格形象气质的,如第五二回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
写贾府过年祭祖的,也很有趣味。从祭祖的礼节上,来看一个大家族的规矩。人家是这样的生活,对于平常百姓,是一种见识,也是一种激励。(第五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还有,写宝玉生日,身边的丫鬟等人特地为他庆祝,也很有意思。让人直叹宝玉的幸福。(第六三回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写中秋夜,贾母等众人赏月。然而,那笛声好不凄凉。这一种反衬写法,让人印象至深。
同一天晚上,写黛玉湘云联诗,印象也很深。这样的节日,以及发生的事,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或温暖或特别的记忆。(第七六回 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凹晶馆联诗悲寂寞)
分别在第七七回 ,第七八回 ,又写到晴雯受屈,落病,致死。宝玉特地为他写诔文祭奠。
前八十回,热热闹闹,富贵荣华。从凤姐大闹荣国府,逼死尤二姐,到抄检大观园,意味着贾府根基的开始动摇。
到这里,凤姐有了血崩之病,林黛玉睡不着觉。司棋被撵,晴雯屈死,迎春出嫁。好一出热闹繁华大戏,就要到高潮,隐隐可见它的尾声。读来掩卷,轰轰烈烈,表面繁华,到了是一个悲剧。
如果把它缩小成一个家庭,就好比是,小时候兄弟姐妹感情笃厚,纯真美好,在父母的羽翼下,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少年时光。等长大了,各自为家,情况就变了,大不一样了。
拿各人的性格来说,命运也有不同。
林黛玉心重思密,敏感多愁。可以说偏内向,不善交际。他喜欢宝玉,宝玉也喜欢他。可是,因为性格不比宝钗好,加上多病,总没有一个人主动来提及他们的事。等渐长大,到一定年龄,更是难言。心思愈重,是致病的根源。实际上,何必要把自己的幸福和命运寄托在别人身上呢。
宝钗世故聪慧,是最适用社会生存的。然而,叫我来说,喜欢不来。却对黛玉多一种怜爱。
凤姐太要强。又是奉承势利。精明算计,能说会道。
宝玉不务世业,只是贪玩。不为世俗所累,整天只愿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游山玩水。没有什么大志向。说实在话,此等正符合在下心愿。大概也是作者,乃至很多人的心愿。所以才写出个如此这样的贾宝玉来。
红楼梦是一本很生活化的小说。如今读来,人物世事,并不遥远,可以说,就在身边。
它的语言,很有特色。说某一件事,乃至丫鬟传话,在语言表述上,显得精细,入情入理。心思缜密,感情细腻。让人想,曹雪芹是个男人,也是个女人。或者说,他懂得男人也懂得女人。简单说,他看透人世。
其二语言的诗化。比如描写林黛玉: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好比是用文字画像,不仅见着这个人的外貌,连这个人的性格气质都有了。
写的大多是极小的事。可见,小事也可以作文章,并且写得有意思。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写作者的功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