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到夜里2:00钟,连续六个小时,我读完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本来计划读到夜里零点开始睡觉,剩下的第二天再读,但作者写的太精彩了,以至于不能停下来。
《活着》里面的人物并不多,但它却以一部悲壮的社会史诗,描绘出中国农村从上世纪40到60年代农民艰苦的社会生活画面。作者并没有秉承一般人的一贯的宿命论写法,即好人有好报,而是以真实的笔触,写出了一个又一个好人在艰苦的岁月里,抵挡不住死亡的召唤,依次悲壮地、悲惨地死去。从13岁的儿子有庆积极献血救人直至血被抽干而死,到因小时候发高烧而导致聋哑的女儿凤霞产后大出血而死,到妻子卧床与病魔抗争十多年而死,到曾患难与共的刘春生县长因不堪红卫兵折磨而上吊自杀,到女婿二喜在工地因楼板意外挤压而死,到最后五岁的外孙苦根因饥饿而吃了太多的大豆被撑死。当每一个人都已经融入读者内心而成为一个好友、却又被作者无情地从挖走然后撕碎时,这种感觉真是难受。我们平时见过太多的书里的故事描写,大多是城里人或富人家的感情纠葛、爱恨情仇,很少涉及农村这些最基层劳动人民的生活。作家路遥曾在《平凡的世界》里说:我们共和国的大厦,就是由千千万万这样平平常常的人用自己的生命建起来的。城里人和富裕人是人,而农村人和穷人更是人,农村的穷人们的生活更能感动人,因为他们都在用自己的生命在给我们讲故事。
《活着》告诉我们的另一个道理,就是在社会历史的进程中,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我们每个人都好像一滴露水,阳光一照便不见了踪影,落在尘埃里便无处可寻。虽然如此平凡,但却又是如此的重要,对于亲人,你可能是希望,对于家庭,你可能是支柱,对国家和社会民族,你就是重要的一个分子。虽然像水滴一样融入大海而找寻不到,但正是有了无数这样的水滴,才汇成了无边的海洋,才能掀起滔天巨浪。
《活着》告诉我们的另一个道理,就是无论岁月如何艰苦命运如何多舛,一定要活下去,从不要轻言放弃。不仅是为了别人,更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是在苦难的生活中,人们的抗争、不屈、不向命运低头、从不感到绝望等等,才是生命的意义,才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活下去的理由。人,没有权利私自了结自己的生命。作者通过主人翁福贵的自述,以时间为线,记叙了一个个好人的离去。虽然他们离去了,但他们都是幸福的,至少他们在这个世界上奋斗过,抗争过,快乐过,而这就是所谓的幸福。虽然最终无法抵挡死亡的命运,但始终无悔。
《活着》告诉我们的再一个道理,就是人一定要善良。无论岁月多么无情,生活多么苦难,只要我们内心善良,对他人永葆一颗善良之心,我们终将获得丰厚的回报,尤其是对于我们自己,会更感到内心的充实、无悔、坦然。
《活着》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台湾“中国时报”十大好书奖,《亚洲周刊》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同名电影获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当之无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