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父母经常说:“有时间就多看看书,你身子弱,书会与你成为亲密的朋友”。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是这样的,有时候 我们都不知道书读那么多到底为了什么,可是现在我懂了,是从余华的《活着》里懂得的。

这本书是在2018年夏天看的,当时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推荐它。至今还记得那个用了4个小时看完的下午,天是那么的蓝 身边的蚊子嗡嗡叫个不停。第一眼便被里面的情节吸引,全篇没有采用第一人称的角度 ,而是用了第三人称去描写 ,增加了故事带给我们的冲击力与震撼。

写这篇文章的事可以追溯到2018的下期也就是高二上。那时候整个学期 都在 想应该拿点时间来写关于《活着》的读后感想,可是一拖再拖直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17个月,17个月的不眠终在这刻得到归宿,17个月的思念终在这科得到慰藉,17个月的热血沸腾终在这刻的到释放。
《活着》这部书为我们提供了如何生活,尤其是如何在困境中求生的理念。这是一部描绘二十世纪中国惨淡生活的作品,这部小说是一首对于一个无限匮乏的年代的歌颂。主人公虽然有着种种的恶行,但是在“革”的大背景下还是学会了如何生活。

《活着》真的告诉了我们很多生活的道理, 生活中有些事我们不能拖,就像这首诗所说的一样,名叫催护的男子 因为在当时没有足够的勇气去向心爱的姑娘表达爱意,最终心爱的姑娘早已嫁与他人。生活中如果自己感觉是对的事了,就应该立刻马上的去做 ,因为灵感不是天天都有的,一旦失去再去找回,也没有最初的感觉了。生活就是这样的残酷,她总是无情的摧残着每一个没有勇气的人。

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面对战争的残酷早已感觉不到,但是通过字里行间的描述我们自己 和平来之不易,如果现在不选择奋斗那还有什么意义,我们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这就是余华的描述,浅而易懂。

可能每个人读到这里时都会忍不住笑声,同样我也如此。但是我更多的是感受到,当时新中国的 自我探索是如此的艰难,在那个什么东西都要靠自己的年代,连这种最基本的路线也都需要我们去摸索,当时真的不易啊,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一个人就如同一个国家一样,总会有那么一段苦难的时期,只要挺过去了,就一切都好,一切就会变得 明亮起来。

这样的景象想必大多数都经历过吧。从小我们都知道面子 ,好像面子特别的强大,可以拿来吃,拿来喝,但是等我们慢慢的长大了才会觉得,原来一切的面子都是靠自己赚来的,而不是 等来的。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这没有错,这种心态很对呀,如果哪一位父母没有这个想法了,就说明那位父母 没有尽到对子女的责任。

那个年代不像现在这样科技发达,说实话即使在21世纪这种事,我也经历过。一只羊它象征着很多,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辛勤的人啊,通过自己的实干来换去通往美好生活的门票。如对爱的表现,父母不经常在身边,陪伴孩子的只有父母给予的物品,可能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就不多拿点时候陪陪我,这样难道有错吗?不没有错只是条件不允许。理解为大。

走的太远 却忘了回家的“路 ”,这就是我们普遍的现象。有时候最好的只不过是最简单的一种方式,我们每个人都会这样,走着走着发现 到头来 我们想要的就在梦开始的地方。

仔细的品读《活着》这本书,你会发现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位老师,一位挚友 一坐指明方向的灯塔。如果对生活感到无助 请好好的品读这本书。如果对生活失去信心,那么更要品读这本书。如果有太多的如果,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