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刻意练习》这本书,理解了一句话,叫做:社会经验必然带给人启发和成长,读书会让人,更能注意到这些启发。所以,读了这本书,联系生活经历,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刻意练习》的开篇,就提到那句我们耳熟能详的:1万小时法则,就是说你在一件事情上投入1万个小时就能成功。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如果想成为某一领域或者某一个方面的专家,你需要在此方面“刻意练习”很长时间。根据不同的专业来说,有需要练习超过1万小时,也可能不到1万个小时。
那么如何从新手变成大师?
首先我们要理解一个词——“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信息预先存在的模式(比如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等),这些模式保存在长时记忆中,可以有效且快速的顺应某些类型的局面。比如说你从来都没有见过狗,那么说“狗”这个字的时候,你是没有任何概念的,这个时候你要如何创建心理表征?可以通过接触这条狗,观察它的外形,抚摸它,了解它的习性。之后再说到“狗”,大脑会有一个具体的形象。这个心理表征会在以后的过程中,促使我们解读规律,做出更好的决策。建立详尽的心理表征的能力,是随着经验的积累而造就的。而心理表征越好,计划就越高效。
刻意练习,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1.需要你从事的领域或专业里一个好的导师或教练。通俗的讲,因为他能成为这个方面的专家,那么一定是有很多的经验,对于新手来说,导师会教我们避开很多错误,用正确的方法练习,能事半功倍。
2.要有目标。长时记忆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它是刻意练习的指向与本质。要保存在长时记忆中,需要刻意的练习成为习惯。原因是我们大脑的适应能力。不管是儿童还是成人,大脑都拥有无限的适应能力。短时记忆有上限,而长时记忆没有上限。但是我们的大脑会对新事物和比较困难的事物产生抗拒,主要就是因为有一个舒适区的概念。舒适区就是指的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有目标,用这个目标来激励我们长时间的专注地练习。
3.练习需要有反馈。反馈有助于我们调整心理表征,继而提升技能水平。比如学生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最有可能取决于,他们能多敏锐地察觉自己所犯的错误。起初教练会帮助学生总结经验教训,然后再应用到实战中,之后学员可能学会自我反省,汲取失败经验教训,然后进行有效的训练。
总结下来就是导师和教练通过设计课程,监管训练,帮助学员走到舒适区以外,再用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得到良好利益的特定目标,依靠制定计划的改变,累计变化,有意而为,投入完全的关注,用有意识的行动,通过反馈进行调整,初期是导师和教练后期依靠自我监测。持续的刻意练习,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刻意练习一定要避开三种错误思想:
1.自认为能力受基因限制,比如“我不擅长数学”,“我做不到比这更好”。这时候需要提醒自己重新评估自己并改正,做一个积极的设想。
2. 足够长时间的做一件事情就会更擅长。肯定不是的,因为如果你用完全一样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的重复错误,不但不会变得擅长,可能还会退步。
3.想提高,只需要努力。
比如专业化的技能,除非有特定的训练方法,提升技巧,否则再努力也不会擅长。
书里面有介绍到一个很有趣的叫“杰出人物路线图”。讲了一个小孩如何成长为一个专家。
分为三个阶段,第1阶段:就是产生兴趣,这一阶段的主要功劳是家庭。大人以好玩的心态和方式,向孩子介绍他们最终从事的领域和行业。给孩子大量的时间,关注和鼓励,以及教他们一些重要的价值观,比如自律,刻苦和负责任,还有建设性的运用时间。让孩子把兴趣集中到这个专业上面。
第2个阶段:变得认真。
这个时候就有教练和导师的帮助,父母还是优秀的激励者,教练和导师也可能会鼓励学生,但是,这个时候慢慢的要让外部的激励,变成内部的动力,也就是让孩子从技能的学习中收获愉悦感,使孩子内心保持学习的动机。
第3个阶段,一般出现在12~13或15~16岁,既然有了自己内心学习的动机,还有家人的鼓励,那么现在就需要好的教育资源,家庭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支持孩子,完成这个阶段的练习,孩子最终会达到一个专业巅峰。
现在听起来也很有现实意义。
总之任何人都能成为专家,只要你进行刻意练习。
网友评论